2022年5月8日是第75个世界红十字日,两天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华少帅,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捐献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挽救一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是北京市第500例、海淀区第1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的爱心捐髓事迹,一经各大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见证爱心的献血证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读博士的“90后”华少帅,让他自豪的不仅是那些优秀的成绩单和鼓舞士气的奖学金,还有宿舍抽屉里叠放整齐的10张献血证和一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给他颁发的“荣誉证书”。他只要看一眼这些见证爱心的献血证,内心就感觉很欣慰;只要一想到自己的血液能挽救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重症患者,只要能给对方重生的希望,他就更加热爱生活及强健身体了。
华少帅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献血时的情景,他读大二返校的一天,刚走出北京西客站,一辆红十字无偿献血车映入眼帘,上面印有“奉献爱心,无偿献血”的红色字样吸引了他,车旁有几名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向路人介绍献血的意义。
这样的情景,华少帅以前只在家乡宁波的电视新闻或影视剧里看到过,也阅读过部分医院有“血荒”现象,没想到,这一幕竟然真实地出现在眼前。献血就意味着能挽救一名患者的生命,那一刻,激动、兴奋和好奇心驱使他大步走到车前。
华少帅认真听医务人员的详细介绍后,他说:“既然医院急需血源,我一年内就多来献几次血。”
“不行,红十字会有规定,一年只能献两次,这也是为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很人性化的规定。”工作人员安慰着眼前帅气的小伙子。
“好!我会坚持献血的!”说完,华少帅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献血者知情同意及健康状况征询表》,没有任何犹豫,认真填写个人信息,希望能尽快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经化验,血液合格,华少帅坐在献血车上,挽起袖子,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采血,眼里流露着坚定与从容,这一天,他成为一名光荣的献血志愿者,青春年少的脸庞洋溢着发自内心善意的笑容。
几天后,华少帅收到来自北京血液中心发来的感谢短信:华少帅先生:您此次捐献的血液已发往医院救助患者,您的善举唤醒垂危生命,感谢您奉献大爱,祝您康乐幸福!
这个消息对华少帅来讲,更加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认真端详着手中的献血证,暗下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年都要坚持无偿献血两次,让病人康复回归幸福的家庭,将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华少帅无论学业再忙,总是惦记着每年两次无偿献血的事。他跟父母微信视频,提及此事,也得到家人的赞同。有时,华少帅还向周围的同学朋友普及献血知识。读研一的时候,一名女同学在他的带领下,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热心公益事业,用爱心、用实际行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这种大爱的高尚品格植根于华少帅的心灵深处。
光荣的捐髓者
华少帅接受采访时,谈到如何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成员时,他坦言,过去他对如何捐献造血干细胞全过程的认识比较模糊,曾误以为捐骨髓救人,只能是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才可以配型成功;他跟许多人一样,以为移植骨髓要通过开刀、穿刺的手术方式,而且对捐髓者的身体还有伤害。然而,当工作人员为现场人员普及移植造血干细胞知识时,华少帅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2019年6月23日,恰逢周日,已是研究生的华少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出校门,向学校附近的无偿献血车走去。就在前不久,他看到微信圈里有几则捐髓者与陌生的受捐人的造血干细胞成功配型,不仅挽救了一条生命,还挽救了一个家庭。还有的血液病患者因找不到能配型的志愿者,只能痛失一条鲜活的生命。
与生俱来的强烈责任心和善良在华少帅心底激荡着,他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袖手旁观。
在献血车前,华少帅主动提出,除了这次正常献血外,还要留下用于进行HLA分型检测用的8毫升血样,让医务人员把他的相关资料录入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资料库,希望早一天能与急需救治的患者配型成功。
几名工作人员看着眼前年轻帅气阳光的华少帅,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同时,也提醒他:“患者与捐献者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至于何时找到与你能成功配型的患者,这很难说,也许要等一年、两年,或许等更长的时间。”
“只要我是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中的一员,就有希望挽救一条生命,如果我不捐献,就算我与那位血液患者再有缘,也无济于事。”华少帅这番朴实的话,让工作人员很感动。那一天,也让他如愿以偿。
华少帅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上学时,父母给我买了许多关于科学奥秘之类的书,让我从小就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上中学时,我立志想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父母经常给我讲,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做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或许在父母的影响下,我把‘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句话当成我的座右铭,也成为我考入全国知名学府的动力。我很想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回馈社会给我的恩待,回馈学校对我多年的教育,如今我为患者献点血,救人命,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没有豪情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却能感受到大爱精神在“90后”博士华少帅身上有着很好的诠释。
有缘与患者配型成功
华少帅聊到缘分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对我说:“2022年2月7日,春节过后,我从家乡宁波回到北京的研究所开始做科研,当天上午十点钟,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中心打来的电话说,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检索,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那一刻,让我兴奋不已。没想到我留下用于HLA分型检测的血样,不到三年时间,就能找到与我配型成功的患者,大千世界,这种机缘真是难得。”
那一天,工作人员征求华少帅的意见,能否确定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愿意!需要我做什么,随时通知我!”华少帅毫不犹豫地郑重承诺着,他希望通过捐献能让那位陌生的患者重获新生!这也是华少帅多年来的心愿。
2022年2月22日,华少帅按着约定时间,来到北京红十字会,跟工作人员进行面谈,为确保万无一失,医院再次采集了他的高分血样,他积极配合医院进行高分辨检验和体检,当场签订《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
在华少帅等待最终结果的日子里,为了在捐献的那一天,各项指标都要符合标准,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饭量比以前明显增多了。周围的同学对他的变化,感到很好奇。华少帅道出原委,同学们这才得知,为身边的学友大为赞赏,周围的同学也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一名体质较弱的同学,在学习之余,坚持到操场上跑步、健身,争取早一天让自己的血液也发挥作用。
华少帅终于等到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确认,他与血液病重症患者配型成功!通知他于2022年5月5日下午住进采集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将在5月10日上午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
5月5日上午,北京市和海淀区红十字会领导特意到华少帅所在的国家纳米中心送去慰问信,向中心领导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情况。
“奉献爱心,挽救生命”是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品质,学校领导、教授都被自己学校培养的“90后”博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感动,他们表示全力以赴支持华少帅的善举。同学们也为身边品德高尚的学友感到骄傲与自豪。慰问会上,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声热心的叮嘱,一双双敬佩的眼神,让华少帅内心充满着感动与信心。
五月的北京,微风中夹杂着寒气,疫情反弹严重,人们几乎足不出户,然而,华少帅与学友结下的深厚情谊,在校园里汇聚成一股暖流,温暖着彼此的心。
5日下午,华少帅把学习资料、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几件换洗的衣服装进背包,他打算在住院期间看书、学习、写论文。去医院之前,他本不想惊动其他同学,但他的善举始终牵挂着导师和同学们的心,同学洪宇在疫情下主动约车,专程送华少帅入住医院。俩人看到床单被褥干净整洁,床头柜上还准备了洗漱生活用品及水果,感觉很温馨。
与生俱来的血性,与生俱来的帅性,与生俱来的善良,让华少帅更加坚定做公益事业的决心,他要让那位不知姓名的血液病患者重新点燃生命的激情。
最好的毕业礼物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能在毕业前做一件挽救患者生命这样有意义的善事,是我最好的毕业礼物,也是我学生生涯值得骄傲自豪的事。”华少帅的言语中流露出内心的执着。
5月8日,又逢周日,华少帅的妈妈跟往常一样,与儿子微信视频,却意外发现儿子所处的环境竟然是医院!儿行千里母担忧。北京疫情如此严重,她急切地问儿子是什么情况?
华少帅笑着安慰着妈妈:“我前些天跟您说过配型成功的事,您怎么忘了呀?再说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可再生的细胞,通过体外循环进行采集,跟无偿献血一样,对身体没有任何损伤,您别担心。”
妈妈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了,她这才想起几天前儿子曾说过此事,于是,她提醒儿子:“我和你爸很赞同你做好事救人,看来我眼中过去的小男孩真正长大了,成为有责任感的男子汉了,真为你的决定感到自豪。不过,如今各地都有疫情,我不能去北京陪你,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这里的伙食很好,营养能跟得上,你就放心吧。”说完,华少帅把医院提供丰富营养餐的照片传给妈妈,同时,他还顽皮地亮出胳膊上结实的肌肉。
母子俩在不舍中,默默挂断了手机。
在医院五天的时间里,护士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给华少帅各注射一次动员剂。在此之前,他曾了解到,捐献者打了动员剂后,会感到肌肉酸痛、腰痛以及发热等症状。为缓解未知的症状,他把时间安排得很充实,吃饭、休息,还把大量时间用于写论文,或者听轻松的音乐,保证足够的睡眠,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最重要的时刻。
我问华少帅打了动员剂后,身体是否有不适的反应?他笑着回复我说:“我的身体很好,没感到不适,我还打算采集结束的那一刻,让工作人员拍一些我蹦蹦跳跳的照片和视频,我想用自己亲身经历向更多的人科普捐髓不会伤身体的知识,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髓的队伍里。”华少帅的乐观与善良感动着我,我相信人们知道他的善举后,必定能影响更多的人。
根据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要参照“双盲原则”,捐受双方的信息都要保密,这样做能极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5月10日6点钟,护士给华少帅注射了最后一针动员剂。
吃完早餐的华少帅静静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刻,三年前的心愿,就要在这一天实现了。他看着医生递来患者写的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感激之情,他遥想着远方那位不知姓名的患者及其家人一双双渴望重生的眼神,想像着患者康复后,全家人欢呼雀跃的幸福场面,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上午八点整,护士走进病房,开始做采血前的准备工作。采血机器放置在床头柜上,护士从消毒盒里取出比平时打针时略粗的针头,娴熟地分别扎进华少帅左右手臂肘部静脉处,又分别连接到采血泵和输血泵的接口上。
鲜红的血液缓缓流进血液分离机,机器发出“嗒嗒”轻微的声音,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将造血干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取走造血干细胞和部分血浆后,其余的血液再回输进华少帅的血液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经过近五小时的成功采集,工作人员迅速把华少帅的造血干细胞经特殊包装后,立刻由专人护送到另外一个城市,这袋救命的血液将在一位患者身上喜获重生。
华少帅的导师和同学带着鲜花和慰问品、带着对品学兼优“90”后博士的敬佩、带着学校的温暖,走进病房看望华少帅,热心询问他的身体状况,高度肯定了他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的高尚品德。
在隆重的“北京市第500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红色交接仪式”上,北京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红十字会捐献中心主任,海淀区红十字会等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也赶到病房,为华少帅郑重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红十字会领导紧握华少帅的双手,感激地说:“你是北京市第500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志愿者,非常感谢你为那位重症患者送去新的生命。”
京城各大媒体的记者闻讯也赶来了,华少帅接受着记者采访时诚恳地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献血捐髓不会影响志愿者的身体,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大家只要都献出一份爱,就能挽救血液病重症患者的生命。”他朴实无华的话语,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鲜花、掌声、荣誉证书,华少帅的事迹在京城各大媒体得到广泛宣传,也让他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同时,他更感慨正是自己前面那499名志愿者“献血捐髓”爱的成功传递,才有他见证第500名血液病患者重获新生的事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