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承诺——海淀区第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汪鑫
他俩虽不是同胞父母所生,却流淌着同样年轻的血液;他俩有着深厚的军旅情结,却不知彼此姓名;他俩素未谋面,却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这都源于汪鑫多年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时郑重许下生命的承诺,他是众多捐献者中,唯一与受捐者机率配对的人,并且成功挽救了一名退役军人的生命。
无偿献血
三年前,北京火箭军某部军士汪鑫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一名退役军人的生命,从此,他更加注重锻炼身体了,不仅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更是为了远在他乡、那位不知姓名退伍兵的生命。如果对方仍需要造血干细胞,汪鑫会毫不犹豫随时献血捐髓。
他俩今生结缘,源于汪鑫本性的善良,也源于军人骨子里养成的优秀品质。13年前,因着机缘巧合,汪鑫从边防部队调到北京某部工作。初到北京那阵子,汪鑫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然而,部队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天都在工作、学习及训练生活中度过,外出的机会并不多。
在汪鑫的记忆中,第一次请假走出营门,是到附近的商场买一些生活必备品,走在宽敞整洁的街道上,看到高大气派的商厦,看到高档的私家车比比皆是,还有街道行人脸上流露的幸福感,眼前的一切与边防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这让汪鑫感到很新鲜。
那天,汪鑫看到商厦前停着一辆红十字无偿献血车,几名工作人员向前来咨询的路人介绍献血的情况,或许是工作日时间,来商场的人不多,前来献血的人也比较少。
汪鑫深感不解,来献血的人怎么不多呢?一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坦然地说:“有的人对献血知识缺乏了解,但是,我们相信这世界上能献出爱心的仍大有人在!”
这句话,深深触动着汪鑫那颗柔软的心。
“我要献血!”汪鑫挽起袖子,露出胳膊上结实的肌肉。两名工作人员得知眼前气宇轩昂的小伙子,是一名现役军人时,投来赞许的目光。很快,填单、抽血、化验,指标一切正常。
汪鑫静静坐在采血车的靠椅上,鲜红的血液从他的肘关节静脉血管里缓缓流进采血袋,他记得在边防当兵之初,部队曾组织官兵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后来听部队主官讲,他们献的血送到医院后,很快派上了用场,做了救人的好事,让汪鑫和战友们感到很欣慰,也很有幸福感。此时,汪鑫真想让工作人员从自己血脉里多抽点血,只要多献点血,就意味着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但是,献血有规定,一次只能献400ML,而且一年只能献两次。汪鑫走出采血车,工作人员热心叮嘱他:“您回到部队后,一定要好好休息啊!”
汪鑫拍着健壮的胸脯笑着说:“放心吧,我的身体好着呢,以后我每年都要坚持献两次血。”
汪鑫说到做到,他的献血证也由最初的一张升至后来的11张。
让患者重获新生
图片
2016年6月中旬,汪鑫又一次去献血,两名工作人员的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可以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多种血液肿瘤疾病,我国有100万造血干细胞需求,如果能从1万名志愿捐献者中,找到一名合适的供血者就不错了,相合成功的机率非常小,有的甚至是几十万分之一。还有的人与患者好不容易配型成功,关键时刻又担心影响自己的健康而放弃捐献,有的患者只能听天由命!”
“有的人误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需要做骨髓穿刺手术,担心自己身体留下后遗症,如今医学很发达,采取体外循环方式捐髓,还能促进捐献者骨髓的增生代谢。”
“我们以后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髓的队伍里。”
移植骨髓、造血干细胞——这些专业名词很快溜进汪鑫的耳朵里。他想:如果捐髓能保住患者的性命,自己应该积极做好这件事!
那天,汪鑫献血的同时,主动向工作人员提出捐献造血干细胞。
“用不是夸张的说法,患者与你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时间也不确定,也许一年、两年,也许需要更长时间,需要您耐心等待,更需要您确保身体健康。”
“放心吧,只要患者需要,随时通知我,绝不反悔!”汪鑫的话掷地有声,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郑重填写着自己的信息,留下用于进行HLA分型检测用的10毫升血样。他的资料也被录入进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资料库,他的举止,既是对生命的承诺,更是庄严的使命,将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开始等待那个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检索配型。
汪鑫回到部队后,高兴地跟来队探亲的妻子聊起了成为中华骨髓库中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事。这让一向支持丈夫工作的刘艳勤心里惴惴不安,她埋怨道:“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跟我商量商量再定呢?捐髓是否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孩子才三岁,你若有什么事,让我们娘俩怎么办?”说完,妻子急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汪鑫安慰着妻子,把了解到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全过程,耐心给妻子解释着,也让刘艳勤心里踏实了许多。
刚安抚好妻子,汪鑫又接到远在安徽老家母亲的微信视频。汪鑫象往常一样跟妈妈聊天,无意中,他问妈妈老家曾有一个患白血病的亲戚,他是否尝试通过造血干细胞的方式治疗。知子莫如母,经母亲再三追问下,汪鑫支支吾吾说出自己已成为中华骨髓库中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事。
母亲听后,很是担心,汪鑫把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给母亲解释了一遍。母亲深知儿子的个性,只要他决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只能尊重儿子的决定。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汪鑫一如既往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和体能训练中,他心中有个执念:要确保身体健康,为未来的受捐者时刻准备着。
2019年5月下旬的一天,刚刚结束一天训练的汪鑫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用征询的口吻问:“现在有一名急性白血病男性患者与您留存的造血干细胞样本有十分之九的基因点吻合,需要您能履行承诺。”
这个消息让汪鑫既兴奋又期待,在他看来,等待三年时间并不算长。他考虑到,毕竟部队管理严格,捐髓需要请假,必须向所在单位领导汇报。
“你做好事,值得表扬,但你要考虑好工作家庭别受影响。”
“放心吧,首长,不会影响工作,我爱人也很支持,再说捐髓期间,就算我在休年假吧。”
部队首长看着血气方刚有着16年军龄的汪鑫,眼里流露出不舍与怜爱,在汪鑫的履历里有两个“三等功”七个“优秀士兵”十个“嘉奖”的荣誉,眼前的军人是信得过的好同志。
部队首长看着汪鑫敦厚的脸庞呈现着坚定的神情,真挚地说:“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们全力支持!”
汪鑫坦然一笑,向首长郑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工作人员得到汪鑫肯定回复后,再次约时间,为汪鑫的血液做化验及体检,结果很满意。
2019年7月18日下午,部队派专车送汪鑫赶到指定的采集医院,还特意给他买了营养品,并一再叮嘱他:“住院期间,要配合医护人员,安心保养身体,救活一条生命,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
汪鑫住进医院采集室后,为确保万无一失,医生为他又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抽血、化验以及伙食营养都要跟得上。汪鑫住院第二天,医务人员开始连续五天给他注射细胞动员剂,每天早晚各注射1次。
身体强壮的汪鑫,自从注射细胞动员剂后,明显感觉肌肉酸痛、腰痛,还伴有轻微的发热,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但是,他想到那位危在旦夕的患者,想到患者家人的期盼,汪鑫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要达到最佳状态!
根据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参照“双盲原则”,捐受双方的信息都要保密,双方不能见面,极大程度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在汪鑫捐髓的清晨,医生递给他一封受捐者写的信,随同信件还有一个保温杯,寓意“感恩一杯子”。字迹虽然不俊美洒脱,但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充满了对捐献者的感激之情。汪鑫从字里行间得知对方是一名河南籍农村退伍兵,在家乡结婚生子,是家中的顶梁柱。三个月前查出患有白血病,家中为他治病已经欠外债达10多万,对于不富裕的家庭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汪鑫得知受捐者是一名农村退伍兵后,更增加了一份亲切感,无形中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一个是退役士兵,一个是仍在军旅的战士,天各一方,俩人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模样,也不知对方的姓名,却因身上的绿军装结下了战友情、兄弟缘,军人骨子里铸就的血性,同样有着保家卫国的情怀。
7月23日清晨,护士给汪鑫注射了最后一次动员剂后,吃完早饭,8点钟,即将开始采集了,两名工作人员把各种仪器依序摆放在床边的医疗柜上,全程采用血液体外循环方式,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此时,躺在病床上的汪鑫,没有紧张,没有激动,更多的是期待。他镇定自若地挽着袖子,露出粗壮有力的胳膊,年轻的女护士一边安慰他,一边娴熟地从消毒盒里取出针头,这种针头比平时献血用的针头粗许多。
女护士把针头熟练地分别扎进汪鑫左右手臂肘部静脉处,又分别连接到采血泵和输血泵的接口上。
一滴、两滴、三滴……鲜红的血液缓缓流进血液分离机,机器发出“嗒嗒”轻微的声音,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将造血干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取走造血干细胞和部分血浆后,其余的血液再回输进汪鑫的血液内。
一分一秒过去了,让医护人员惊奇的是,汪鑫为确保采集顺利,他的上肢始终保持一种姿势,在近五个小时的采集过程中,他竟然没有一丝倦意。当护士把汪鑫左右手臂肘部的针头拨出来,又把装有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的采集袋包装好,才让他如释重负,在房间里活动着酸疼的四肢,脸上露出了笑容。
过了一会儿,医生回到病房,面对汪鑫欲言又止。
“怎么?还有什么事吗?”汪鑫不解地问。
“按说,供者一般只需采集一次,但那名患者体重超标,今天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有些少,明天还需要再采集一次,您看?”
“哦,原来是这事!”汪鑫没有迟疑,很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上午,医护人员再一次从汪鑫血液里采集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救命的造血干细胞很快运走。汪鑫爱的承诺,同那位不知姓名的退伍军人流淌同样的血液,也成为联结俩人亲情、友情、战友情的纽带。
汪鑫接受采访时,高兴地对我说:“我和他虽然不是同胞兄弟,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但我们胜似亲兄弟,从此,我妈又多了一个儿子。”同时,汪鑫还给我讲了采集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原来,在采集当天,红十字会的领导和部队首长带着营养品前来慰问。让躺在病床上的汪鑫出于军人的本能,想坐起来,向首长敬礼。不料,触动了右手臂肘部的针头,顿时,血流不畅,肘部瞬间出现一小块淤青。
守在病床边的年轻护士眼疾手快,立刻采取措施,拨针头、处理伤口、用新针头再次刺进手臂肘部新的静脉处,很快又正常进行采集了。
一场虚惊,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汪鑫神情自若对病房里的人笑着说:“没事,我在部队每天都锻炼身体,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看着汪鑫乐哈哈的样子,在场的部队首长、红十字会的领导及医生、护士们激动地不知说什么才好!部队领导安慰着汪鑫:“你安心在医院休息,工作的事,家里的事,有我们呢!”
爱心传递
汪鑫捐完两次造血干细胞后,仅在医院呆了半天,就打车匆匆赶回了家。
妻子嗔怪地说:“你怎么这么快就出院啦?万一身体不适怎么办?”
汪鑫脱掉换洗的衬衣,露出健壮的肌肉,得意地对妻子说:“瞧,我结实着呢,再说我的假期还没休完,在家里同样是休息。”
从那天开始,汪鑫的妻子每天都去超市买新鲜蔬菜、鲜肉及鸡蛋,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希望他能尽快恢复健康。汪鑫看到那些补养品,心疼地对妻子说:“以后别再花这么多钱了,还是留着给孩子上学用吧,以后还要给他报兴趣班,咱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谁知,女儿仰着天真可爱的小脸,懂事地说:“我会努力学习的,我不去兴趣班,要给爸爸多买些好吃的,等爸爸身体好了,还可以带我出去玩呢。”
夫妻俩相视一笑,情不自禁地抱起女儿,把她稚嫩的小脸蛋亲得像个红苹果。
休假结束,汪鑫生龙活虎又投入到工作中。两个月后,他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管理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寄来的信件,称患者已顺利出仓,身体恢复良好。听到这个好消息,汪鑫感觉比吃蜜还甜。
三个月后的一天,妻子刘艳勤像往常一样,回家依然给爱人买了新鲜蔬菜,神秘地问汪鑫:“今天我带回一件特殊的礼物,你猜猜,是什么?”
汪鑫连续说了几件物品,都被妻子否定了,他忍不住好奇地问:“到底是什么礼物呢?”
妻子莞尔一笑,从包里取出一份证书,兴奋地让汪鑫看着。只见上面盖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红色印章,“荣誉证书”四个大字下面清晰地写着妻子的名字。她把这份特殊“礼物”与她的两张献血证郑重地放在一起,珍藏在书柜中。
此时,泪水湿润了汪鑫的双眼,他和妻子同样为着生命的承诺,心贴得更近了,在他的心目中,妻子是他今生遇到的最美女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