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21212503850080796.jpg)
“5.20”,一个与爱谐音的日子。2018年5月20日前后,一次“十万分之一配型概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驰援,让十九岁的年轻生命重获新生。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主角,却曾经有着《红楼梦》林黛玉、《人世间》郑娟般的苦难人生。大学期间家里至亲的离世,留下了她和年幼的妹妹。所幸的是,人世间的苦难并没有压垮她。她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却毅然超越苦难,选择了为素昧平生的生命慷慨施以援手,把爱洒向“人世间”,并获得了精神上的涅槃重生。她,就是全国第7344例、北京市第3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一肖瑛。
“仁者爱人”,“人间值得”。正是每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美丽心灵,亦正如疫情当下默默奉献的普通凡人英雄,汇聚成繁星春水,建构着超越苦难、充满爱的“人世间”。
——题记
在数字的世界里,数字与人类世界的奇妙链接总是让人们为之惊叹。
比如,这个数字——520,总会让人们想起什么。是的,那就是“爱”。
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爱有着深沉博大的内涵,那就是更加广义、深刻的“爱”。孔子说:“仁者爱人”。《说苑?说丛》也说:“爱施者,仁之端也。”
理解这句话,也许会更加深刻体会到“人间值得”,更加洞悉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的奥秘。
2022年“5.20”前夕,因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采访之缘,笔者走进一位26岁的高中女教师的心灵世界,聆听她讲述4年前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驰援。
4年前的她,还是一名大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一个从云南的边远乡村走向首都北京的留守女孩,她饱尝了人世间苦难,人生经历的故事令人唏嘘。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却体验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生与死”,世界最珍贵的情感——“爱”与给予。
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驰援
回溯时光之河,那个“看似平常却惊心动魄”的故事,宛在眼前。
4年前,2018年5月20日,当青年男女们沉浸于爱的甜蜜时,22岁的肖瑛,却遇上了注定一生难忘的、特殊的“住院”。
之所以说,是特殊的“住院”。因为,既不是看病,也不是检查身体。而是——造血干细胞捐献。
2018年的“5.20”,正值青春年华的肖瑛写下特殊的日志:
9:30第三针动员剂,指血化验。
20:00第四针动员剂,腰好酸。
两天后的5月22日,早上7时,医生开始为肖瑛打第七针动员剂,手背静脉血化验。8:20,采集开始。外周血采血,从右手臂静脉抽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后从左手臂静脉回血,整个过程大约持续4个小时。下午1点半,采集结束。
接下来,当略显疲惫的肖瑛静静躺在床上调养时,在她看不到的地方,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驰援迅疾展开。
在几千里外,一位年仅十九岁却罹患着“难治之症”的年轻生命正在翘首以待。如干裂的土地,等待一场雨水;如行走于大漠的旅人,渴望一洼甘泉。生命悬在危崖一线间,却系于几千里外,那一根攀援生长的青藤。
所幸的是,21世纪,现代世界的空中交通,极大压缩了时空,也创造了生命驰援的时代“新速度”。
5月22日下午1:30,盛满爱意的血袋被放进冷藏箱,由红十字会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接力携带送往机场,在当晚送往广东珠江医院。这位十九岁、罹患白血病的男孩,得到了有生以来源自这个世界的最大的“爱”。
在距离北京几千里外的南方,一场生命接力迅疾展开。
广东珠江医院,医生为十九岁的患病男孩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斯时,生命的危险尚末解除。众所周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排异反应”。一旦出现“排异反应”,就可能功亏一篑。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在遥远的北国,肖瑛在病床上暗暗祈祷,手术一切顺利。虽然她对这位男孩的情况所知不多。但她却清晰地知道,那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不幸罹患白血病的他,经历生命濒危的绝望,呼唤一个“重获新生”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转瞬即逝,最大的希望取决于符合配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
在巨大的忐忑中,肖瑛经历了虽短暂却仿佛再漫长不过的等待。
终于,几个月后,好消息传来——没有“排异反应”,这位十九岁的男孩渐渐恢复了健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让肖瑛真正放下心来的,是4年后,2022年3月,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的一则通知。通知里说,将组织一次骨髓捐献志愿者与受赠者的见面会,希望她参加。
接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毕业、远在海南的一所国际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她,满心欣喜。仿佛多年来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碧海蓝天何其辽廓,生命的奇迹让人何其欣悦。在海边漫步时,肖瑛不由想起了更多往事,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成长的种种过往。
从云南边陲乡村走向首都北京的留守女孩,遭逢人生苦难,却因为“爱”涅槃重生
肖瑛来自遥远的彩云之南,一个偏远、不怎么知名的城镇。在邻里、同学看来,她就像一只从云南边陲山村飞出的“凤凰”,飞到首都北京,又落在了苏东坡曾经贬谪的海南。
在肖瑛自己看来,自己经历了坎坷的人生成长路,却懂得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爱。
1996年,肖瑛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的一个边远村庄,从小由奶奶带大,与父母聚少离多。从小学、中学到高中,更多是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得以和在昆明的父母在一起。但也许正是这样,也养成了她独立自主、柔韧而上进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她比常人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身边人的善意。
在她的记忆中,奶奶对人和善,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性格随和,人缘很好。家里的菜收了,总是把最好的菜分给左邻右舍,然后才拿去卖。家里养的鸡,下了蛋,也是慷慨地送给邻居。奶奶养了很多猪,每天天不亮,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在院子外面去给猪烧一锅吃的,同时给小肖瑛焖土豆,让她拿着上学。这样的情景她至今记忆犹新,成为心底温暖的记忆。
在肖瑛的生命成长道路上,尽管家人的陪伴不是特别多,但是她却特别幸运地得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爱,遇到了几位好老师。
在小学,语文、数学老师对她很好。“因为当时爸妈也不在身边,他们都给我很多的关心。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语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每次会在我作文后面写上长长的批语,在同学面前夸我。记得有一次,写看图说话的作文,窗户旁的桌子上有个瓶子,瓶子里插着一束花,我就想象故事是一个小女孩去山上采花送给老师。老师就表扬我写细节很真实很生动。”也许,正是这些,不仅滋养了肖瑛年幼的心,更在她心中植下了文学的种子。
多年后,她在硕士毕业论文的致谢词里,对那些她在中小学时期遇到的好老师,她表达了感谢和纪念:总在她作业本里给她写悄悄话的老师;在她受了风寒时在考场上蹲下身为她揉肚子的老师;说13岁的她前途无量的老师;看她在课上苦恼不开心便开始讲笑话把她逗笑的老师;在她转学时轻吻她脸颊的老师……
寥寥数语,却从中可以窥见一个“小学六年留守”、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初尝人生辛酸的孩子,天生敏感,却如小草般汲取人世间善意与温暖的阳光。
由于肖瑛的勤奋好学,在全省20万高考生中,她以排名400多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语言大学。
然而,一个个巨大的打击接踵而来。
肖瑛比同龄人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生离死别——大学期间家里至亲的离世,留下了她和年幼的妹妹,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巨大的悲伤、痛苦和绝望,“死亡让我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让我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念想和盼望,我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尝试过很多种方式,终于跌跌撞撞找到了出口。”
所幸的是,人世间的苦难并没有压垮她。
肖瑛说:“在那个时候,总在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这些问题,寻找未来的人生方向。”
在这个关键的人生节点,她找到了赋予自己人生价值的事,那就是献血。
2014年11月23日,肖瑛和400多名同学在北京语言大学红十字会的组织下走进逸夫报告厅采血现场,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一阵轻微的刺痛后,200毫升血液汩汩流向血袋,然后在未来不确定的日子,给予需要的人。
肖瑛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心里得到了些许安慰。之后,每半年就去献血车上献一次血。
正是从这微小的事情开始,肖瑛切身感到:“如果我的存在会给别人带来一点点的益处,使他(她)变得更好一点点。对我来说,也是对自我生命存在的一种确认。”
十万分之一概率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堪比“中大奖”,她经历苦难、超越苦难,把爱洒向“人世间”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深刻表达出一种面对痛苦、磨难,却保持乐观豁达的心理境界。
在肖瑛身边的很多人看来,肖瑛真的做到了“生活予我于苦难,我却报之以歌。”人世间接二连三的苦难痛击,没有摧毁20多岁的肖瑛的意志。相反,却让她更加深刻体认到人世间真情、真爱的稀缺与珍贵。
从2014年第一次献血开始,肖瑛每半年献一次血,把献血当作生活中的常态。2016年9月,肖瑛来到动物园门口流动献血车,护士看到肖瑛经常参加献血的记录,就问她“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
那时,肖瑛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并没有深刻的了解。但是,把献血当作“家常便饭”“人生义务”的她,转念一想:“反正是好事,有可能增加患者得救的几率”。几乎处于习惯性的,她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两年后的2018年1月9日,当肖瑛在彩云之南的昆明过寒假时,她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工作人员说,有患者与她配型成功,考虑是否愿意做后续的捐献。
接到电话的一瞬间,她的感觉有些许奇妙,甚至有些难以置信,毕竟是“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像是买彩票中了大奖一样。”
“世界很奇妙,这样独特的方式将两个全然陌生的生命联系起来,并且有很大希望能够救活他,不可能拒绝的。”
很快,肖瑛回到北京进一步做了HLA高分辨,配型结果依然符合。按照程序,慎重起见,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再次确认肖瑛的捐献意愿。肖瑛再次予以确认:“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之后确定了捐献日程,肖瑛由此成为了全国第7344例、北京市第3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就有了本文开端“跨越几千里的生命驰援”的动人故事。
“人生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仅挽救了一个濒危的生命,更净化升华了自己”
时过多年,肖瑛说起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在肖瑛看来,人生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仅挽救了一个濒危的生命,更净化升华了自己。
2022年5月,当肖瑛说起自己人生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经历,用上了“感念”两字。她说,感念这次难忘的经历,净化升华了自己。
对肖瑛来说,造血干细胞捐献,“救生命于水火”,在很大程度上,也净化升华了自己的灵魂,更加关注更广域的人生价值。在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肖瑛把对生命的思考贯注于学术研究中。
2022年开年,《人世间》在央视热播。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2018年出版、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在人们的街谈巷议中,郑娟作为经历人世间苦难、超越苦难的人物形象,博得了人们广泛的同情、共鸣,引发了广泛热议。
在现实生活中尝尽了苦难的肖瑛,因为所学的现当代文学专业,较早读到了《人世间》。正是基于与郑娟人生遭遇的深深共情、共鸣,她把自己的感受,熔铸于一篇题为《在苦难中成就生命甘甜——《人世间》郑娟人物形象解读》,并发表于2020年第2期《名作欣赏》。
“梁晓声笔下的郑娟……在整个命途多舛的人生面前,她表现出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在苦难中肯定自我、承担苦难的精神向度。”
在熟悉了解肖瑛经历苦难的人们看来,这简直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是肖瑛在无端发生的、令人无能为力的苦难面前,直面人生苦难、超越苦难之心路历程的投射;更是肖瑛“敢于承受生命与心灵的痛苦,并不断向真、向善、向美”,从而拓展的人生向度。现实中的肖瑛不正是这么超越苦难的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晓声老师获悉了她的情况后,也特别给予她生活上的关心和资助。这也让肖瑛倍感温暖。
基于对于生命、苦难的持续思考,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她特别选择了具有深厚生命意识的现代作家林语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生死别离,爱恨愁苦,无论是何种遭遇,林语堂都期待人能在所面临的生存境遇中不断沉思,力争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这一行行闪烁着人生哲思的文字,凝结着一位历经人世间苦难沧桑的年青女大学生,探寻生命意义的不懈努力和思索,也熔铸了她对生命精神世界的执着思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肖瑛也正是在爱的施予中,净化升华了自己,让人生的境界更加辽廓。
多年以后,肖瑛回顾起造血干细胞捐献一事,依然淡淡地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患者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惟一的一个。我想但凡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任何一个心怀正直与善意的人,应该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不干涸。”
肖瑛的背后,是中华骨髓库数以万计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千千万万的红十字会工作者,白衣为甲、守护生命的医护人员,支持这项事业的社会各界......
正是千千万万个肖瑛那样满怀爱心的人,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不是尾声的尾声:爱在延伸,奇迹暖暖
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古圣先贤对于爱有着独特而深刻的阐述。
这种“仁爱”之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弥足珍贵。“仁者爱人”,“人间值得”。正是每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美丽心灵,亦正如疫情当下默默奉献的普通凡人英雄,汇聚成繁星春水,建构着超越苦难、充满爱的“人世间”。
尽管由于北京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受捐者的见面会延期举行,但肖瑛却永远记住了这个夏天。她终于踏实地放下心来,曾经跨越几千里的生命驰援有了善果。因造血干细胞捐献而重获新生的年轻人,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如今的肖瑛,在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天一隅,延续着“爱”的接力,撒下知识、文化的种子。不同的是,身边伴着正在上七年级的妹妹。心中有爱,她已经无所畏惧,敢于面对人生中的任何风雨。
中华骨髓库自成立至今,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数字一直在增长、延展,那背后凝聚着每一个热心参与者、支持者的大爱。
在由“仁者之爱”创造的一个个生命奇迹面前,谁不心中漾起暖流,感怀这生命中的大爱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