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爱成海 生命接力

一苇以航 爱相“髓”| 洞穿生命的奉献

日期:2022-11-18     来源:海淀区红十字会

分享:
字号:        
 洞穿生命的奉献——记海淀区第20例造血干细胞 捐献者 唐志雄
  桃红柳绿的人间四月天,我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原解放军304医院),电梯到了唐志雄医生所在病区门外,随着推门声看见一个中等偏上身材的男医生从里面走出来。凭直觉迎了过去,虽然带着口罩,但眉宇之间的英气与照片一样。寒暄之后,便进到病区的一间陈列室,聊了起来。唐医生解释,一是疫情不便到办公室,另是他不想让同事知道被采访的事。
  不将今日负初心
  唐医生谈起话来声音清脆洪亮,底气很足,特别有感召力,一下就把你带入了那个场景。
  唐医生微信头像是他身背运动包立于苍山之间的照片,非常帅气英俊的运动健将的形象。因而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热爱运动的人,就此询问唐医生。唐医生幽默地回答,那是年轻时候的爱好,现在老了不行了。其实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什么岁月的痕迹。
  的确,那些年的唐医生,只要有时间就会打起背包,登山远眺。虽然他平时工作非常的忙碌,但每当能徜徉在山水之间时,那种身心愉悦,放眼青山,那种胸怀天下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一下就打开了心胸。或许正是这种登山远眺,形成了唐医生为人低调,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独特魅力。
  其实唐医生不仅喜欢爬山还喜欢跑步,他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曾经5年时间完成了16次全程马拉松比赛,而且多能获奖。跑步治好了他的失眠症和中年焦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恢复到年轻的状态。唐医生从最初学医到如今,转眼已是几十年的光景。想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也是霜染两鬓了,平静如他也不禁有些感慨,人生如寄。
  唐医生出生在杭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还有一个姐姐。他从小就很独立,尤其上大学以后,父母就完全放飞了他。1984年从杭州四中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现在的海军军医大学,在上海)临床医学系,经过六年的刻苦学习和严格训练,1990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警卫三师炮兵团,1993年调入304医院,即现在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至今已经30多年。
  当问及学习成绩优秀的他,怎么想起考军校的呢?唐医生说当年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军校是很多男孩子的向往,考军校是一种很高的荣耀。可能每个男孩子都怀有一种“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从军情怀,也为这位江南书生平添了英武之气。
  从军的历练让唐医生养成了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只是人间平常事
  图片
  提起2010年4月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时,唐医生笑了笑说,十多年前的事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是做了一位公民该做的事。
  的确,对常人来说,造血干细胞是个不知深意的词语;对于捐献骨髓,更是讳莫如深。借此机会,我请唐医生科普了一下。唐医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造血干细胞以及采集过程:
  造血干细胞(英文Stemcell,缩写SC),stem,就是“茎”、“干”和“起源”等意思,类似于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并开花和结果等。通俗地讲,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潜能。因此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
  造血干细胞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一个细胞保持干细胞的一切生物特性,从而保持身体内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这就是干细胞自我更新。而另一个则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血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执行各自任务,直至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停地进行着的。  
  造血干细胞主要有三个渠道: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中华骨髓库目前主要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因其内在成分是较为单一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方便,应用普遍。
  唐医生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造成身体的损害,外周血采集是通过上臂静脉抽血,经过分离,提取体内升高的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体内,对身体没有影响。
  唐医生因为身体好,经常献血,成了一种习惯。当初单位每年献血,他都积极报名参加。后来,单位怕他身体吃不消,尽量不让他参加了,他就到采血车上去献血。他对献血有足够的认知,而且他的血色素高达十七、八个,献血对自己无害,对别人有益,他非常乐意去做。
  他记得,那是1997年,有一次他到路边采血车上献血,献完血后,采血的医生问他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他连想都没想,就说愿意。当时就留取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一名注册志愿者。
  作为一名医生,他清楚地知道造血干细胞对于白血病患者是一件多么奢望的事情,而自己小小的付出,就能点起生命火花,是多么难得和有意义!
  但是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是非常低的。捐献者有的要等许多年,有的可能一直都遇不到。唐医生等了13年之后,才遇到配型相同的患者。
  2010年3月初的一天,唐医生正在医院忙碌着,接到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北京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还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唐医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工作人员非常惊讶,毕竟是十三年前的事了,想不到唐医生这么痛快地就答应了。因为很多捐献者,在配型成功后,犹豫了退缩了,使得患者期望破灭。作为临床医生的唐医生,太清楚最佳时机对于患者的意义了,因此,他坚定地回答着工作人员的反复询问。之后,他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做着调整,积极准备着。
  4月27日,唐医生进行造血干细胞的移植采集。躺在空军总医院血液科白细胞分离室的病床上,长达近4个小时,成功地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移植采集。
  那天采集完造血干细胞已经是下午3点多,北京管理中心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一再劝唐医生住院休息,他说自己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学知识,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于是他默默地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单位上班去了。
  当问到在这长达近4个小时的采集过程有什么特别感受时,唐医生顿了一下,说:“就是躺在那里,挺平常的,和献血没什么两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偶尔想一下,那个病人或许能因此健康快乐起来呢!”
  又问及当时为什么不向单位说明和怎么可以不住院休息就回去上班了呢?唐医生轻松地说:“为什么要和单位说呢?这件事情和我们医院没关系呀,我们医院没有人知道。就像我献血一样,对我的身体又没有什么损伤。而且当时我家就住在对面我们医院内,工作又特别忙,没有必要再住院浪费时间耽误工作了,所以就直接回来上班了。”
  这么隆重有意义的大事情,被唐医生说的如此轻松,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愿做春泥护花红
  当我问唐医生,如果有需要是否还愿意再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唐医生没有半点犹豫,脱口而出:“当然愿意,只要还有配型成功的需要者,义不容辞。”
  这种豪爽和担当,标准的军人作风,令人心生敬佩。
  又问及唐医生是否还记得给那个受捐者写信的内容呢?唐医生沉思了半天,说:“我记不太清了。其实,这件事情从我的角度来讲,就是尽到责任。在这几万、几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的情况下,能有一个和我配型成功的,我的干细胞用得上了,那我就是做出了一份贡献,是件很开心的事,其他的没有必要知道了。”这种胸怀和淡泊,真的令人感动。
  这也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双盲原则,即捐献者和受捐者不能见面,双方信息互不知道。但这不影响双方时空的感知。
  自从唐医生学了精神心理学以后,他发现一个人最重要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就是在这个社会中,你能够给予别人,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而不是挣钱多少、地位如何。即使你再有钱地位再高,不付出,别人也不会高看你。但是如果你能够给予别人,愿意奉献,为社会作出贡献,大家就会敬佩你,这种人是最幸福的人。
  唐医生就是这样的人。2010年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他的女儿刚11岁,上小学六年级,正面临着小升初。那时的小升初全凭成绩,还没有电脑派位。孩子的日常学习和升学考试,都需要家长的辅导和督促,可唐医生的妻子在外企公司上班,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很大,根本无暇顾及家和孩子,因此所有的家务和辅导孩子,全都落在了唐医生的身上。
  妻子和女儿,甚至父母、朋友都很依赖他。因此,对于唐医生一直以来的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家人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
  唐医生不仅是家里的主心骨,走到哪儿都是主心骨,因为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大耕深知识层面。学得多,自然就懂得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所以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不确定性事情的时候,都愿意找唐医生,问问他的看法和解决的方法,而且每每都能得到唐医生的帮助。唐医生说,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很通透的认知。
  尤其是在工作中,许多年轻的医生,都愿意跟着唐医生工作学习。他们都说,唐医生和蔼可亲,从来不保守,只要有问题,他就会倾其所知地给他们讲解,帮他们解决问题。工作中唐医生会把一些多年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告诉年轻的医生。
  众所周知,医学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许多临床经验更为重要,因为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得的是相同的病,也会因人而异,出现不同状况,需要不同的治疗。因此遇到具体情况和问题,唐医生就会及时给出解决方案,之后还会讲解因由。科里的年轻医生说,只要有唐医生坐阵,心里就踏实,工作起来就不慌,应对问题就比较自如了。唐医生说,谁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把经验告诉他们,就少走些弯路。
  唐医生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得很清楚,他说应该算是活明白了。你是社会的一分子,你要为这个社会贡献,这个社会是回报你的。在高干病房这个科室,每天面对的是疾病和死亡,看着那些老年痴呆者一点一点的失去记忆,忘记周围,忘记自己,走向死亡,是很无奈和悲哀的。他们都曾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过。因而,当救治了那些老年痴呆和忧郁症患者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也是很快乐的。
  唐医生做人非常低调,做了这么多有益于社会的大事,在网上却基本查不到他的事迹。唐医生是个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上大学时就入了党,走到哪里都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他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当年他被推选为北京十大慈善公益人物时,他推辞了好几个月没有推掉。他说他不喜欢做事情张扬,出头露面,那不是他的风格,他的风格就是干事儿实实在在的。
  的确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一再说只是做了一个公民该做的事情,尽了一个公民该尽的义务。
  图片
  从唐医生的病区出来,已是中午。看到渐渐稀疏的车流,匆忙的行人,以及微风舞动的桃柳和悠悠的河水,耳畔回响着唐医生话语,感动之余,不禁感慨起来。天地之间,万物之中,苍苍众生,有几多人看透这来去匆匆,又有几多人不追名逐利,为生命而生命,无私忘我的奉献呢?从而对唐医生那“草色人心相与闲”洞穿生命的认知和奉献,以及他“是非名利有无间”的淡然,心生敬意。在繁喧的当下,多么难得,又是多么需要弘扬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