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动态

当前位置:捐献动态

一苇以航 爱相“髓”| 一个航天人的爱心里程

一个航天人的爱心里程——海淀区第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国登彪 他是特型装备车驾驶员
  2022年5月初,笔者按照约定时间,在中国航天二院物资部(北京中天鹏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队采访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国登彪先生。
  2004年,27岁的国登彪拿到了驾驶证,同年进京发展。在京城,他一直从事驾驶员工作,承接了不少客运业务和会议服务,驾驶技术越来越熟练。
  2017年,驾驶经验丰富、心理素质好的国登彪经人推荐进入中国航天二院物资部(北京中天鹏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队工作。从此,驾驶着特种装备车往返于北京与各基地、试验场之间,每年多次出差成了他的常态。每次出差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一二百天。作为一名航天人,他深深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工作十分认真。每次出车以前,他都与同行的另外一名驾驶员仔细检查车辆状态,包括机油、防冻液、汽车电器及各种灯光、刹车系统、轮胎气压和胎纹磨损程度等,确保运输任务万无一失。
  特种装备车驾驶员的工作特点是,随时就要出长差。这里的长,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长途,一次出行上千公里,是司空见惯的;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出差时间长,可能在不同的基地、场区之间变换;再有,就是在特种装备车和生活用车之间转换。比如,2022年前四个月,他驾驶车辆的行程已经超过了一万公里。自从2017年进入中天鹏宇公司以来,他驾驶特种车辆的总里程已经达到12万多公里,驾驶其他车辆的里程达到9万多公里。每年数万公里的长途奔袭,用“驾长车驶过万水千山”描述他的工作,并非夸张。
  特种装备车的长度、高度和宽度都远远大于一般载重卡车,对驾驶员技术要求也要高得多。动辄行程上千公里的特种装备车,一是必须配备双司机驾驶,二是为了确保安全,必须白天行驶。
  从义务献血到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9年6月,国登彪正在出差,突然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电话的主要内容是,经过高精度配型,他的造血干细胞和一位三十岁的青年男子配型成功,也就是说七年前他填写的《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信息和他预留的HLA分型检测血样终于派上了大用场。
  本来,国登彪不是做事张扬的人,他原想悄悄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可是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提出:按照要求,捐献活动不只是个人的事情,需要告知单位领导,得到批准。他的“秘密”捐献计划,只好公开了。
  国登彪1977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2017年进入中国航天二院物资部(北京中天鹏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2005年、28岁时在衡水第一次献血,至今已经献血9次,累计献血3400毫升;其中,2019年8月捐献造血干细胞。
  早在2012年夏天,他就在义务献血后填写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在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时,他认真了解了血液科学知识和捐献造血干细胞常识,准确详实地填写了个人资料和多种联系方式。时隔七年之后,北京市红十字会能及时联系上他。他终于要如愿以偿,为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啦!
  在衡水上班的妻子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鼓励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做的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我和孩子都支持你!”她请了一个多星期假,来到北京某部队医院全程陪护、照料他。正上高中的儿子,也表示支持爸爸的义举。
  具体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安排在2019年8月下旬。5天之前,他已经从三千多公里之外的基地赶回北京,做前期准备。在北京某部队医院里,他接受了连续4天的采集血样、量取血压数据和注射动员剂。他的身体很棒,各项指标都正常,可是对动员剂反应比较大,几针下来,就觉得好像连续驾驶了十来个小时特装车一样腰酸起来。体贴的妻子,对他的照料更加细致入微了。妻子给他聊天、拍照、拍小视频,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很快就挺过了困难期。后来,那些照片、视频成了他和友人分享的宝贵资源。
  接受采访时,他向笔者科普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过程: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类似于无偿献血之机采血小板。血液经过动员剂经过动员之后,造血干细胞释放量会增加。先从捐献者的一只胳膊抽出血液,大夫们用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之后,血液又从另一只胳膊流回捐献者的身体里。
  第一次采集是8月21日的上午,国登彪所在单位来了好几位领导,采集持续了4个多小时。在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国登彪必须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腰酸背痛还不能动,国登彪从来没有感觉时间过得这么慢。采集的那天,一位已经做过捐献的志愿者始终在病房里陪着国登彪,并不断为他打气,让他感到十分感动。
  终于,第一天的采集完成了。国登彪活动了活动筋骨,觉得好受多了。由于受捐者是个成年人,“30岁,男,身高180厘米,体重60多公斤”,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多,因此国登彪第二天又进行了一次长达4个小时的采集。
  采集工作最终完成的时候,国登彪露出了微笑,妻子也放心了。
  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奉献奖
  2021年,国登彪收到了一份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证书的主要内容是:国登彪同志荣获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奉献奖。
  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之后,他应邀加入了北京市捐献者微信群,经常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进展情况。
  到了5月10日,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公众号发布信息——志愿者小帅在驻京某部队医院里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至此,北京地区干细胞捐献成功实现500例。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到2022年6月17日的信息——6月15日,24岁的研究生小王成为北京市第5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京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会越来越多。
  真诚的感谢
  资料表明:人体内的骨髓相当丰富。骨髓的数量与体重等因素有关,约占体重的4%到6%。一般成年人体内的骨髓总量约为2000克到4000克。骨髓每天可以制造出200多克的血细胞。195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多纳尔?托马斯教授,把经过抗凝和过滤的正常人骨髓混合液通过静脉输注到造血功能出现障碍的患者体内,开创了通过静脉进行骨髓移植的先河。这一技术,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血液病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多纳尔?托马斯教授于1990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那些有幸接受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人,怎么能不打心眼里感激捐献者呢?以下是接受国登彪捐献的血液病患者的亲笔信原文。
亲爱的哥哥:
  您好!当您打开这封信的时候,可能您的血液种子已经在我全身流淌着,它在慢慢成长壮大,我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给您写下在这封信,谢谢您!
  谢谢您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谢谢您又给了我一次活下去的机会!我的父母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可不幸的是我得上了血液病,我今年30岁,正是个活泼阳光快乐的小伙子,已知查出病情7年,在这7年来我一直努力上班,因为我要挣钱治病,我知道我这个病可以做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需要找到HLA全部一致的好心捐者,并且需要昂贵的治疗费用。经这几年的努力,我终于挣够治病的钱,我抱着康复的信心的态度找到医院医生上报骨髓库找配型,当时找到两个HLA匹配的,但经过各方面努力对方没有回应。这时候我心里觉得我没有希望了,就这样不治疗了。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准备回家了,医生告诉我还有一点希望要不试试,就是当时您入库HLA时只有前面六个点数据,后面四个点数据不知道,医生告诉我有可能配上,但是还要看看人家愿不愿意测试,我内心知道几率几乎为零,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我试试,结果是您毫不犹豫地配合骨髓库的工作,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高分辨奇迹出现了,咱俩全部匹配,这就是命运,全国13亿多人口把我俩联系到一起,我很高兴,也很害怕,害怕您不给我捐怎么办,经过时间推移,最后结果您捐献了。可能对于您来说这件事在心里的分量,对我来说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您比我大12岁,我们属相也相同,是缘分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请允许我叫您一生哥哥。您的捐献我会牢记一生,我也会像您一样用我们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等我好了,咱们两个家庭可以真正的认上亲戚,请您一定同意,以后就是一家人,我也会努力工作,把人生过得有意义,在物质和精神上大家能相互支持。祝您全家幸福健康!万事如意!
  好人一生平安!最后感谢您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谢谢!谢谢!
  跪礼。
  弟弟:××
  感谢信没有写明日期,按照要求,也是不可以署名的。信笺是京城某师范大学的。
  航天人的爱心里程    
  作为2017年入列的航天人,国登彪的装备车上有里程表。他的里程表数字年年飞速增长,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经常完成单程几千公里的驾驶。
  借用里程这个说法,可以这么讲,他的人生里程至少有三种:事业里程、生活里程和爱心里程。为了航天事业,他告别家乡、告别妻子,到几百里之外的京城任职。他的事业里程和家庭里程,都在不断增加。为了事业,他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常年奔波;为了家庭他往返于京冀之间,在工作之余看望父母、妻子、儿子。
  他的爱心里程,可以用年份、用时间、用行程来计算。从2005年第一次义务献血开始,到2019年献造血干细胞,15年中他献血9次,爱心里程数不断增加。
  2019年9月3日《中国航天报》以《干细胞捐献“只是想救人一命,而已”》为题报道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人国登彪先生的事迹。报道中的这句话,笔者觉得很能体现他的朴实性格:“如果不是程序上不允许,其实我想让这件事一直是个秘密。只是想救人一命而已,别的也没多想。”
  正如他驾驶的特型装备车里程表数字会不断增加一样,只要有机会,国登彪同志的爱心里程还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