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母亲我才知道,孩子的健康对于父母而言意味着什么,能尽自己的力量挽救一个孩子,我感到很幸运。茫茫人海,两个陌生人有高分相同的基因,并且能够配对,概率非常低。随着中华骨髓库捐献者人数增加,挽救的家庭会更多。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江薇
2022年4月17日,我如约采访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江薇,听江薇讲述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过和她的成长经历。江薇今年29岁,2022年2月,刚产下一名健康女婴而成为母亲,她为当年自己的选择而感到骄傲。2011年12月底,正在浙江嘉兴读大学一年级的江薇,在学院里参与了一场嘉兴红十字会组织的关于造血干细胞的公益讲座活动,医护人员向她介绍了中华骨髓库以及相关的科学常识,当她得知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血液病人的生命、为患者家庭燃起希望之光时,平时就乐于助人的江薇,当场就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留下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热血捐献陌生男孩
2015年,江薇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找工作。在大学里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她,因机缘巧合,应聘来到北京圣嘉新医疗美容医院,成为总经理助理。2016年春节前的一天,江薇接到北京海淀红十字会转来嘉兴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11岁的患白血病男孩HLA配型初步吻合,询问她是否能够继续配型并完成捐献。如果江薇确认同意,将与红十字会签订一份造血干细胞的捐助协议。其实,每一个捐献志愿者都在等待配对成功的这一天。
当我采访江薇,问她当年接到电话后的心情时她说:“能配对成功,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这是一种缘分。所以当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问我同不同意捐献时,我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此刻,江薇感觉十分意外与惊喜。意外的是中华骨髓库登记的志愿者非常多,但据统计资料,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概率非常低,她了解到的许多志愿者,在登记十余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接到过配型成功的电话。惊喜的是才过去5年,就有患者家属通过中华骨髓库找到配对的她,茫茫人海,她终于有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挽救一个生命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与她一起接到通知的,还有另外两名志愿者。经过进一步体检与筛查,最终只有江薇一人以高分配型成功。
春节探亲回家,江薇将捐献干细胞的事情告诉父亲。江薇的母亲早在她18岁那年就患癌症去世了,父亲为给母亲治病,花去不少钱,但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母亲的生命。父亲和母亲是同学,俩人的感情非常好,当年在村里开了一家兽医诊所,赚钱养活一双儿女。如今双亲只剩下父亲一人,懂事的江薇在上大学加入中华骨髓库时,并没有告诉父亲,怕父亲担心自己。配型初步成功后,为了挽救小男孩的生命,江薇知道瞒不住父亲,只好向父亲说明实情。
江薇向父亲讲述了天津只有11岁的男孩子患白血病,如果不进行造血干细胞救助,面临的将是死亡的威胁。男孩是家中独生子,他的直系亲属中与他配型概率只有50%左右,经过检查并未成功,男孩家属抱着一线希望,联系了中华骨髓库。幸运的是遇到了配型成功的江薇。一般情况下,陌生人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万甚至百万分之一,自己能够与男孩配型成功,是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难得机会,也是命运当中与相同基因的男孩的一种缘分,作为一名志愿者,她是幸运的,她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救助孩子的机会。如果错过,那自己会遗憾终身的。父亲听后,沉默良久,因为他知道女儿做事一向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尽管他担心未婚未育可能会对江薇产生影响,但他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春节回京后,江薇向海淀区红十字会确认捐献,并与红十字会签订了捐献协议表示不会反悔。江薇从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志愿群中、从海军总医院的医生那里知晓更多有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捐献骨髓有两种方式,过去采用的是直接抽取骨髓的方式,现在采用的外周血分离方式。需要捐献者住院后,在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把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当外周血达到一定程度,就用血细胞分离机,将干细胞分离出来。社会上有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理解,认为捐献后会影响健康和自身造血功能,甚至有人认为捐献要在背脊骨上打孔钻洞。
实际上,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至两周内,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外曾经对10万名捐献者作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没有发现一例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造成人体伤害的情况。据江薇咨询过的医生说“在我看来,献骨髓比喝一杯滚烫的开水还要安全。”
2016年6月28日,江薇入驻海军总医院进行捐献。在捐献过程中,由于皮下注射动员剂,产生了轻微的不适反应,但由于她上学时注重体育锻炼,她坚持下来。经过几个小时的采集,江薇成功为男孩捐出1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这位生命垂危的男孩提供自己健康的“生命的种子”。
这是一份特殊的生命的“礼物”,当天就由志愿者将这份沉甸甸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送到天津男孩所在医院,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注入男孩的身体中。男孩所患的是白血病,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治疗白血病也是世界性的难题,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可以治愈白血病的,术后白血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这次捐献后,江薇心中一直牵挂着这位小男孩的病情。2016年10月,她第二次接到海淀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小男孩的病情一直不稳定,而且希望她能够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小患者战胜病魔。江薇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第二次躺在了海军总医院的病床上。10月28日,刚刚康复的江薇再次捐献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并输入到男孩子身体中,帮助男孩成功闯过生命难关。男孩的母亲万分感谢江薇,两次写信给江薇,感谢她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让男孩能够重生。
“我希望这个孩子能够一直健康成长,也希望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成为一名志愿者,挽救那些脆弱的生命。”在采访江薇时她说,捐献前后大概经历了4个月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大量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齐心协力,在物料储备、信息沟通、技术支持、干细胞运输等多方面通力合作,是大家共同努力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江薇为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并有幸参与其中贡献力量很自豪,她说:“我相信有机会的话,身边的同学们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她祝福所有受捐者能够早日战胜病魔、健康快乐的生活。
献血证是江薇的成人礼
当我问到江薇,哪位公益人物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时,她说爸爸和妈妈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爸爸妈妈两人是同学,都是兽医,在村子里开了家动物诊所,她还记得上小学时候,村里经常会有村民家中自己受伤的小狗和小猫。小狗和小猫会自己找上门,父亲免费为这些村民家里的动物做治疗。看到小猫和小狗治好伤痛,又开始欢蹦乱跳时,父亲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下午之后,父亲拿着一把写着“捐献爱心”的雨伞回家,江薇才知道父亲献了血。这件事情对江薇的影响非常大。
江薇上高三时,已经十八岁的她,有不少梦想:她渴望自己尽快地成熟,为父母分忧;渴望自己是一只春燕,衔着春光飞来飞去;她更渴望自己成为一只雄鹰,箭一般射向蓝天,飞到更远的地方……在她十八岁的记忆中,有花季和雨季。她想起父亲当年的献血行动,想起母亲去世后,父亲曾用这晴雨伞,无论是烈日下、还是潮湿暗淡的日子里撑起一方温馨的晴空。在江薇十八岁的这一天,她做出一项决定,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成人礼物——志愿献血的献血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虽然不善于言辞,但身教重于言教,他没有给江薇讲述血液是生命的命脉,无偿献血也是适龄公民的义务这些道理,但他当年用自己献血的行动,为女儿做出了一个榜样。
携手助力生命之光
江薇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在谈到爱人时她说,她自己是一位主动规划人生的人。江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她与爱人相识于珍爱网线下平台,共同的人生规划,让两人达成共识并相恋结婚。婚后的一天,他爱人发现了江薇的小秘密,江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证书,顿生出敬佩之情,原本看似柔弱的南方女孩,能勇敢豪爽的捐献出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并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够做到的,他爱人既佩服也有些心疼。江薇爱人也曾义务献血,也是一位乐于助人有爱心的人。江薇怀孕后,爱人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挑剔的她做各种可口的饭菜,在爱人的的细心照顾下,江薇从怀孕到女儿出生都非常顺利,并没有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而受到任何影响。
她的工作单位同事知道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后,同事们也非常钦佩她,江薇现任北京圣嘉新医疗美容医院的运营总监。她说,她的事业这几年发展的很顺利,但在目前,会将重心转向家庭。江薇在谈到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社会上有很多人有误解,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从脊柱抽取骨髓,其实那种方式现在已经不用了,现在使用的是外周血提取,就像献血或者输液一样,几乎没有疼痛。
其实她所在的海淀区,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在增加。早在2003年,北京市第1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便来自海淀。据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海淀区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近700名,再次实现成功捐献7人,在全市各区名列前茅。截至2021年底,已经达到3万余名,实现成功捐献人数居全市各区首位。江薇衷心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能够挽救更多的患者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