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爱成海 生命接力

一苇以航 爱相“髓”丨最美医生的捐献

日期:2022-12-14     来源:海淀区红十字会

分享:
字号:        
  最美医生的捐献——海淀区第1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刘畅
  接到采访任务后,我联系上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刘畅,没想到这位捐献者竟是一位九零后出生的美丽姑娘,《北京日报》曾赞誉她为北京“最美医生”。
  人道善举之缘起
  “北京大学”新闻网站2022年1月20日刊发了一篇来自北大肿瘤医院的报道:“2022年1月14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刘畅同志成为医院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完成捐献,用大爱传递温暖,让我们为她点赞”。
  寥寥数语中,我捕捉到了一个信息:“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将姑娘比喻成花朵的人,第一个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人……市场上的第一需要筚路蓝缕的改革创新,是勇气、智慧的凝聚;竞技赛场上的第一是训练上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是汗水与泪水的披荆斩棘;艺术创作的第一更是日积月累的吐故纳新,峰回路转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过往的岁月中时不时有接触、遇见,每次记录他们的故事,都让我心情澎湃,激励、鞭策我不重蹈覆辙不随波逐流。
  本文主人公刘畅,24岁的内蒙古姑娘,也是该医院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这位长着一双水汪汪大眼睛的年轻美丽的医务人员,在2022年1月14日14时30分,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经过近6个小时的血液体外循环后,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随即这袋带着刘畅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跨越千里,移植到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体内,让病患获得重生!
  在刘畅传来的有限文字里,故事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就如同平常日子里的穿衣吃饭,下雨了,我带着一把伞;你饿了,我正好有一个饭团。如此的朴实无华甚而轻描淡写,我都不知道如何往下写了。微信里问刘畅当初是什么念头作出这般决定?这救人一命的英雄义举背后有啥不一般的情结?为何能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是否接触到什么特别的人、受到过特别的训练?无私无畏为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动力何在?面对一系列的提问,你猜刘畅怎么回答:
  2017年我在吉林市就读大学期间,20岁生日当天和好友一起参加了街头献血,选择留存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我都快忘了这事,直到去年3月份接到吉林市红十字会电话。
  无名英雄不张扬
  2021年3月的一天,她接到来自吉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致电:“一位白血病患者与您HLA高分辨初次配型成功,请问您是否有意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电话里告知她有一位白血病患者与她2017年留的血样HLA高分辨初次配型成功。“接到电话时,我是忐忑的。”刘畅回忆,自己当时并没有立马给出肯定答复。事情来得太突然了,2017年选择登记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并没有去了解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的相关内容。电话那头的吉林市红十字工作人员也非常理解,表示完全尊重刘畅的个人意愿,待考虑清楚了再答复。
  刘畅放下电话后经过几天的资料查阅和考虑,发现白血病患者与同卵双胞胎骨髓HLA(白细胞抗原分型)高分辨配型成功概率是100%,与亲生父母骨髓HLA高分辨配型成功概率是50%,与兄弟姐妹成功概率仅仅是25%。较罕见的HLA分型中,与非血缘关系的人配型成功的概率在几百万分之一到几万分之一,茫茫人海中,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体内,将流动着你的血液,获得力量,是一件多么神奇而且令人激动的事!
  作为北大肿瘤医院的医生,刘畅深知造血干细胞对患者就是生命和希望,直面过死亡,便更知生的可贵。“既然我的血样能与这位陌生的患者配型成功,就让我的造血干细胞带着满满的爱与祝福给这位陌生的患者朋友带去新生的机会,获得从头再来的勇气”。当她看到中华骨髓库资料扉页上醒目写着“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这十二个大字的时候,她郑重做出了捐献的决定。既然决定了就要义无反顾,救死扶伤的医学生誓言不是一句空话,要用青春和热血去践行。
  考虑到工作和疫情的原因,刘畅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关系从吉林转到了北京。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工作人员为她重新采集了血样并进行第二次高分辨配型确认,在经历了全面体检、入院检查等流程后,2021年3月16日,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工作人员联系我进行了面谈,重新采集了血样并进行第二次高分辨配型确认,我成为唯一的捐献者。5月、11月我的两次体检结果均为正常,北京骨髓库经过多轮沟通,医院结合受髓者情况,最后决定于2022年1月10日—1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进行4次动员剂注射,14—15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此时为患者的最佳移植期。
  “从第一次面谈到确定采集的计划,北京骨髓库的工作人员一直耐心地帮助我协调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反复和我确认捐献的流程细节和注意事项,尊重我的个人意愿,并且强调在采集前的任何阶段,我都有权利反悔并随时退出。”经过四天共8针的动员剂注射,2022年1月14日,刘畅终于等到了正式采集。
  14日8时30分,采集病房里,随着造血干细胞分离机启动,与刘畅手臂静脉处连接的导管里,鲜红的热血缓缓流出……经过近6小时的血液体外循环,造血干细胞采集顺利完成。年轻质朴的刘畅始终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可行胜于言,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抒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希望我的血液经过长途跋涉,为千里之外的这位患者朋友带去新生的希望,生命的力量将我们紧紧联系。平日里刘畅对工作兢兢业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言必信、行必果,一贯践行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关键时刻奉献自己,成就他人,真心为她这般温润如玉的美德点赞。
  人世间你不孤单
  多年前电视台的一位同事拍过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小专题片,捐献者无私奉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危难时刻救人一命,让自己的血液移植到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生命体内,实现生命接力的神话。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生命接力也许不是神话,只是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非亲缘的配型成功几率在几百万分之一到几万分之一,这几率比中彩票低多了。
  到底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哪些疾病?如果需要移植,如何选择最佳的移植时机?刘畅给我传来一个链接,点开后我仔细阅读里面的文字科普:当人体出现一些造血功能或免疫功能的问题,无法用药物进行有效治疗且威胁生命时,就需要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来重建一个正常的造血和免疫系统。这些疾病包括血液肿瘤、造血衰竭、免疫缺陷,此外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实体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科疾病经常应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所依靠的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能力,造血干细胞可以像“种子”一样分化成各种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此外造血干细胞还具有自我复制和增殖能力,造血干细胞经过新陈代谢死亡后,马上会有新的细胞及时补充,维持体内造血干细胞达到恒定数量。而一个健康体魄的人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其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数量。
  通过科普,我了解到每一名捐献者都有可能是患者生存的唯一希望。虽然在捐献准备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决定,但是若放弃捐献对于患者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会使很多因病致困的患者家庭雪上加霜。尤其当患者进入“待移植”状态时,准捐献者弃捐将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刘畅凭借一个医学生的热忱,在20岁生日时刻走上街头献血,同时留存血样在中华骨髓库。恰恰是这毫无动机的人道善举,五年后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成就了一名素不相识的不幸患者,实现生命接力,以实际行动抒写一名年轻医生的美丽初心。
  2022年1月10日,刘畅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病房,正值寒冬季节,加上疫情反复无常,切切不能感冒,更不能传染上新冠,刘畅每天待在病房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每天睡醒了吃,吃了睡”,身为医务工作者,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于是她严格遵照医院的饮食要求和作息要求,接受早晚各一针动员剂,一想到自己的坚持是为另一个生命续航,刘畅感觉很充实、乐观,心情愉悦。
  在网上还看到一位00后的小伙子无私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接受其捐髓的是一位小姑娘,又一对毫无血亲关系的陌生人共同创造的生命奇迹!视频中的小伙子高兴地说:“茫茫人海之中,骨髓匹配的概率非常低的。能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挽救生命、传播大爱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愿望。我为做这样的事情感到骄傲,衷心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深深向这位00后小伙子致敬,拥有如此善良心灵的他一定前途无忧;同时读到了受赠者小姑娘母亲的一封亲笔信,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感恩,但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在目前必须遵循“供患双盲”的原则,捐献者与受捐者不能互通信息,在这里只能摘录部分:
  “当得知我和孩子爸爸的配型结果都无法帮到孩子的时候,我们内心备受煎熬,感受到无尽的恐惧和绝望,我们是不幸的,但又万幸遇到了您,您是我们的恩人……我开始幻想,等孩子恢复健康了,我想带着她当面感谢您、抱抱您、亲亲您,然后告诉孩子要永远心怀感恩,要向您学习,长大后和您一样,多做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这里诚挚向您表示感谢,谢谢您给了孩子重获得生命的机会,让我们看到生的希望,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刘畅希望通过她的这次志愿经历,能够让身边更多的人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这项公益事业,了解到整个捐献、采集的过程是安全、科学且无损自身健康的。同时呼吁更多有识之士加入这项公益事业,适龄人群积极留存血样,尽管非亲缘的配型成功率很低,但若在茫茫人海遇到HLA白细胞抗原分型成功匹配,就能为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每个人的善道义举会汇集成一颗大爱种子,只要植入适合的土壤,势必能长成参天大树。愿每一个平凡人都高高擎起人道关怀的火炬,去跨越生命难关,共创造生命的奇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