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爱成海 生命接力

一苇以航 爱相“髓”| 爱心照亮生命的“90后”

日期:2022-12-07     来源:海淀区红十字会

分享:
字号:        
 
  爱心照亮生命的“90后”——海淀区第9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张景浩
  阳光、帅气、北漂、“90后”,从18岁生日开始,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捐献全血五次,成分血六次,造血干细胞一次,当这些元素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给了我一种迫不及待想见一面的冲动。
  四月的风吹在人脸上暖洋洋的,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在张景浩工作的单位,终于见到了这位浑身充满正能量的河南小伙。
  小浩的成人礼
  18岁生日那天,张景浩央求父亲带着自己来到郑州一处献血的流动车旁,送给了自己一份特殊的成人礼。
  “90后”的张景浩出生在郑州长葛市下辖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是家庭的独子,但自小就是一个懂事、听话,充满爱心的孩子。
  谈起自己第一次献血的经历,张景浩讲,其实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央求父亲带自己去献血。到了现场,工作人员说年龄不够,当时还挺不开心。
  18岁那年,正发愁该为自己准备一份什么样的成人礼时,无意间看到父亲献血证的张景浩心中一喜,心想这不就是最有意义的成人礼吗?就这样,在18岁生日那天,他选择了献血作为成人礼。
  回忆自己第一次献血时的情景,张景浩说,心情特别激动又紧张,担心献血之后身体会有不良反应,担心会对今后的身体造成伤害,担心自己献血的过程中会晕血……当然担心的所有问题都没有发生,这更让他坚定了献血的信念。也让义务献血就成了张景浩心中认定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算献血那一刻有痛苦,哪怕是自己贴钱,这件事情也要去做。”张景浩给自己定下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
  在采访中,张景浩坦言,“自己选择无偿献血全是因为老爸的带动。迄今为止,父亲已经献了近二十次血,几乎是每年两次,风雨无阻。”
  曾经,懵懂的小浩曾不止一次地问爸爸,为什么要去献血?爸爸说道:“就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啊!”
  能救人,我愿意
  “能救人”三个字让张景浩毅然决然地签了志愿书。”对于一直坚持每年献血两次的张景浩来说,加入“中华骨髓库”是水到渠成的事。
  2019年初,刚满18岁的张景浩怀揣梦想来北京打拼。当时,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不仅有点害怕还感觉孤单,生活和工作安顿好后,就时常想自己就是一个平常人,学历不高,也没啥大本事,唯一能做的就是遵从父母的话,做个好人。献血,捐献这个可以再生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帮助病患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而对自己,是毫无影响的。
  就这样,来到北京安顿好后,张景浩就开始使用地图搜索功能寻找工作单位附近的献血点,发现单位附近动物园门口有献血车,机缘巧合完成了在北京的第一次献血。
  说起登记入库的情景,张景浩还清晰地记得,2019年9月份,自己第二次在动物园志愿献血活动上,恰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这是他第一次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治疗血液疾病的意义。虽然之前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但是张景浩认为既然献血了就是救人,那捐献造血干细胞更能够救人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就这样,张景浩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志愿者。谁也不会想到一年后,这带着“重生”的生命火种,会在1000公里外的上海点燃希望。
  2020年11月30日,张景浩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位患有先天性造血功能障碍的孩子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有捐献意愿。
  刚接到电话的张景浩都不敢相信这个十万分之一的几率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在核对对方身份无误后,小浩放下紧张和怀疑的情绪,空白的大脑再度清晰起来,便欣然同意。“这是十万分之一的配对成功概率,这是在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呀!我必须去。”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缘分,也是自己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心。
  此后,张景浩多次前往北京某部队医院进行高分辨血样采集。几天后,医院传来好消息,张景浩的血样与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由于怕父母担心,张景浩并未第一时间告诉家人,而是自己一个人悄悄做着各项捐献前的准备工作。
  “从得知消息到正式捐献这几个月,没必要让家里人一直挂念。”张景浩说,直到确定了捐献的时间,前往医院时的前一周,他才告诉父母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张景浩回忆母亲得到这个消息后在电话那头“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边哭边央求自己的儿子不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还说万一有个好歹,就这么一个儿子,该怎么办?懂事的张景浩一边安慰着自己的母亲,一边耐心地给母亲讲解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电话,再加上父亲的劝说,母亲总算勉强同意,这也让小浩一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在正式采血之前,张景浩收到了父亲发给自己的一段话:“今天去医院,听医生的话,多休息,特别是晚上睡觉,睡眠充足,别乱吃东西,网上的具体细节我也看了,没事的,就是周五血液提取分离时间长了点儿,是四个小时,会不方便,身体活动受限制,到时候让你女朋友去陪你一上午,也算是支持安慰,记着,对人家好点儿,我支持你,支持你们。”短短的百字叮嘱里无不体现着父亲对儿子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全力支持。
  2021年3月26日,经过严格准备,在北京某部队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室内,张景浩平静地躺下,干细胞采集医生帮张景浩的手臂插上无菌管路,一旁的采集器发出“滴滴”的工作声,红色的血液逐渐流入管路进入机器,逐渐分离出粉白色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就这样,小浩成为了海淀区第9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北京分库第425例捐献者。
  “一想到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陌生人和我流一样的血,和我一样快乐地生活,感觉非常神奇,特别有成就感。”在采访中,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景浩如是说。
  2020年,张景浩还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网上做了报名登记。他说,自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通过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报名登记人体器官捐献,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小浩的军人魂
  我不是军人,但是我有军人魂。
  没见到张景浩之前,翻看他的微信朋友圈,我看到很多和军人有关的视频和新闻,一度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当过兵的人,见面时他的言谈举止,更让我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然而一番交谈下来,我才发现我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多么的错误。为了化解我的尴尬,张景浩笑着说,“不仅仅你一个人,几乎所有第一次见我的人都会问我是不是退伍军人。”
  张景浩透露自己小时候心里就有个军人情结,一是因为觉得他们为国为民,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英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自己的爷爷也是一名老兵,在北京服役八年,小时候总听爷爷讲一些兵营的故事,对兵营和当兵有一种莫名地向往。
  遗憾的是作为家中独子的小浩,为了减少因为参军给父母带来更多经济上的压力,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参军梦。张景浩说,“有时候幻想一下,如果我参军了,以我的性格或许真的能取得好成绩,给爸妈争光。但是就算我不能参军,在生活中我也是按军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为了能够多献血,张景浩还给自己按照军人的要求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每天都会健身,跑步,跳绳始终都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很健康的状态。
  “我的梦想不允许我犹豫。”“生活中不止一个人说我傻,说我连捐助的人的名字都不知道,我自己心里明白,我不需要知道他们的信息,在我心里他们在我心里就一个名字——人民。”在张景浩看来,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或许会有人觉得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过时了。可是在小浩心里,这几个字就像一座灯塔,一束光指引着他前进。让自己的人生更温暖。
  在交谈中,张景浩透露一个小插曲,孝顺的小浩在某一次献血时给的按摩仪寄给了远在老家的爷爷,并在电话中告诉爷爷,这是花钱从网上买的,让小浩没有想到的是,连同按摩仪一同寄给爷爷的还有北京红十字会的一封感谢信,心疼孙子的爷爷知道了自己的独孙献血的事情后,情绪非常激动,专门打电话问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去献血。张景浩苦笑着说,不管自己如何解释,爷爷就是觉得自己的孙子做得不对,还说血液是人体最宝贵的东西一点儿都不能损伤。为了不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爷爷担心,张景浩无奈之下,第一次给爷爷撒了谎,假装答应以后不去了,爷爷这才作罢。
  爱心照亮生命
  在张景浩的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了这样让人温暖的话:“别放弃,陌生人,我们在,你必须活着。”“我愿以吾之血,灌溉华夏之花,无怨无悔。”
  “90后”张景浩是新疆大厦安检部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在公司人缘特别好,在同事的眼里,张景浩是一个踏实、勤快、能吃苦的人,而且特别热心,有啥工作或者活动都是冲在前面抢着做,身边人遇到什么难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他帮忙。谈起今后的工作,他说现在有面向社会招聘的消防员,如果有机会,未来某一天,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家乡做一名消防员,圆了自己当兵的梦。
  采访中,这个年轻的“90后”总是把自己的父母挂在嘴边。张景浩说,家风是“润物细无声”的。自己献血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也是一个义务献血的热心人“无论是热心公益事业,还是积极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切内化于心的孝心、爱心、善心都是受父母亲潜移默化的结果。”
  张景浩说,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解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身边像自己爷爷这样的人特别多,甚至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对献血有误解。我就以自己为例向周围人证明献血对身体无害。造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始祖细胞。根据采集来源的不同,采集来的造血干细胞分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以及脐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钻骨取髓”,对捐献者无损健康。
  在采访的最后,张景浩还不忘呼吁,希望更多人参与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中来。为更多血液疾病患者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张景浩用自己的行动和事实再次告诉我们,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需要的是志愿者的爱心、勇气和对捐献相关知识的了解。如今张景浩不仅自己坚持义务献血,还动员身边的朋友和自己一道去献血,据他透露,为了更好地做这件事情,他还准备建立一个志愿献血群,他的爱心和善举也让恢复了单身的他觅得了另一份真挚的爱情。
  2020年河南日报的一则报道最能够说明问题,在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郑州捐献人数连续17年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5月7日,郑州市实现了第300例捐献,成为首个捐献人数达300例的省会城市;6月,5天内郑州连续4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速度再创新高。河南大地厚重的历史,以及人文底蕴,让这里的人们拥有一种勤劳、善良的气质,这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格,跟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紧密联系,河南大地养育了中国大部分人民,他们身上的担子很重,这种质朴的特性支撑着每一个河南人。
  这就是张景浩,一个在北京拿着微薄工资,怀揣梦想的小伙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用爱心和慈悲照亮着生命。
  后记
  采访的过程,也是感动的过程。一个90后的小伙子,心中装着“救人一命比什么都重要”的信念。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的确,在不影响自己身体的情况下,一包小小的血能够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还有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