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爱成海 生命接力

一苇以航 爱相“髓”| 这位清华大学生的故事真硬核!

日期:2022-12-02     来源:海淀区红十字会

分享:
字号:        
  这位清华大学生的故事真硬核!——海淀区第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作勇
  他个子中等,眼睛如炬。爱笑,每说一句话,脸上就堆起笑容,波澜壮阔,眼睛随即眯成一条细线,一口整齐的牙齿闪出皎洁的光;
  他身体结实,头发平整,动作干练。草绿色的07式作训衫,加上一身草绿色的运动服外套,似乎仍然没有离开军营。
  出生在西部最贫困地区、考入学子最向往的清华大学、在最艰苦的西藏边防当兵、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时还7次献血、一人一车川藏线骑行14天2150公里……如果不是这些耀眼的光环和独特经历,27岁的周作勇普通平常,和大街上走过的任何一个年轻人,没有差别。
  善举
  早上8点半,周作勇平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期待已久的一件大事即将开始。
  2020年7月6日,北京空军总医院一间普通病房里。护士在周作勇两只手臂上各插入一根粗粗的针头,血液从一只胳臂流出去,又从另一只胳臂输回体内。看着鲜血畅快地流动,周作勇没有感觉到疼痛,也没有害怕,反倒产生出一股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全身的血液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循环三遍,经历了5个小时。周作勇一动不动躺在病床上,直到230毫升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一位远在广州的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曙光。
  4个月前,因为疫情在甘肃会宁老家学习的周作勇,忽然接到北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他造血干细胞与某位患者初配成功了,向他征求捐献意愿。
  “没想到这十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被我碰上了。”周作勇一跃而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没有丝毫犹豫,“肯定捐!这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责任的问题,我马上去北京!”
  之后,红十字会转给周作勇一封感谢信,是广州那位等待造血干细胞的病人亲手书写的。“看了,心里感觉非常温暖,更多的是捐献成功、救人一命带来的成就感。”那封信他一直珍藏着,鼓励自己更好地为他人奉献。
  早在2014年,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周作勇响应清华大学号召,开始义务献血。这一献就是7年,2800毫升。2016年献血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他宣传了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对身体没有伤害,还能挽救他人的生命……”还没有听完介绍,他当即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医生为他留出8毫升血样,介绍说:“你的血样将由组织配型实验进行HLA分型检测,相关数据会录入骨髓数据库,以供需要移植的患者寻找相合配型。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还可能一辈子没有合适的。”
  没想到,时隔5年,机会来了。
  不巧,新发地疫情爆发,进京变得困难重重。周作勇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与红十字会和学校联系,北京风险等级一下调,他随即申请返校。“提前一周就住进了医院,做了高分辨配型与体检,结果显示符合捐献要求。之后每天注射1-2针动员剂,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这个过程白细胞增多了,像感冒一样,每天昏昏沉沉,有些微微不适。等捐献完毕,全身轻松,又感觉无比舒畅,心情也非常好。之后,我应红十字会的提议,在遵循双盲原则、严格隐藏信息的基础上,给患者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感受。我很高兴自己的选择,一个人一生总要经历各种磨难和波折,也一定会有人伸出援手,这样的世界才充满希望。”
  “清华园里有很多师生都在献血,还有4位捐献造血干细胞。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周作勇说,“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也愿做那个负重的人。”
  感恩
  七次献血,不知道给了谁,也不需要任何回报。记者问周作勇为何这样做,他回答了两个字:“感恩。”
  甘肃会宁县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会宁县平头川镇马路村——这个黄土高原上贫瘠的小山村,是周作勇热爱的老家。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家中生活一直很贫困,一台23吋的大背头电视机,是唯一的家用电器。洗衣机和电冰箱,是无法企及的奢侈品。从儿童开始,父母就在山坡坡上放羊种地,他也帮着大人割麦子、背红薯。
  最难忘的是小学,离家四公里的山路兜兜转转,乱石嶙峋。大西北的冬天,异常寒冷,妈妈手工做得单层布鞋,冷得像冰窖。周作勇穿着三四层袜子,一双脚仍然僵硬着。最难忘的还有午饭,因为离家远,他带来的馍,又冷又硬,像一块石头……
  说起这些,周作勇仍然笑,似乎这点艰苦只是幸福生活的佐料,不值一提。
  考中会宁县一中,对周作勇来说,是一次成功的跨越。在离家50公里的县城,小一点的房子年租金只有600元,这对周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白天,妈妈在建筑工地做零工挣些钱,补贴家用;中午、晚上,给他做饭,照顾他的生活。每晚24点睡觉,每早5点准时起床,周作勇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成绩不断刷新记录。到高三时,他在年级名列前茅。2014年高考,会宁县共有6人考入清华大学,他名列第一,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此时,周作勇的生活,依旧清贫。从北京到会宁1525公里,他舍不得坐高铁和飞机,每次都选择学生票价只有80多元的慢车。赶上春运,要站20多个小时。但他毫无怨言,快乐地说:“动车很不划算,到了兰州正好是晚上,还要住一宿。慢车睡在火车上,更省钱。”
  在整个求学过程中,有一种感激,让周作勇从未忘记,那就是来自全社会的帮助。“我很喜欢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周作勇说,“生逢伟大的时代,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建设伟大的事业,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感恩伟大的人们,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他所在的会宁一中宏志班,是国家为了照顾边远山区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专门设立的特殊班级,几乎没有费用。高中二年级,北京一位慈善家去了学校,捐给每位学生500元钱,还发了很多书;会宁有位房地产老板,在他考上清华大学之后,送来1万元助学金;在他上大学期间,更有好心人连续多年资助,承担了他的部分学费……浓浓的善意,无私的帮助,使他在读书过程中,没有给家中要一分钱。
  感激留心间,付诸行动中。周作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立志做一个有为的人,为这个社会也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大家的帮助,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焰。我无法一一回报,那就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吧。”
  从农村走进城市,尤其是走进清华大学,周作勇最直观的感受是差距。平日里他只知道学习,只看重学习,没有才艺,不懂交际,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人群中最差的一个。“后来经过第一次考试,我最为担心、一度认为要挂科的微积分,考了92分,这让我重拾信心。”自此,周作勇变得开朗起来,他主动接触学生社团,做社工、助人、献爱心……慢慢地,自信心强大起来。
  
  记者问周作勇为什么当兵?
  周作勇反问记者为什么不当兵?“当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作为大学生,更有责任尽好这份义务。”
  “要走向广阔的天地,跳出习惯的舒适圈,才能更快地成长。军营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学会了如何做到最好。所以我坚信,磨练是对生命最好的滋养。”周作勇在清华大学的报告,道出了他的心声。
  早在大一军训时,时任连长军姿挺拔,雷厉风行。而自己,自律不够,性格也懦弱内向,也许只有军营能够让他脱胎换骨。周作勇暗下决心:做这样的军营男子汉,为国家建功立业!
  2017年9月,大学三年级。戴上大红花、穿上绿军装的周作勇来到军旅生涯的第一站——西藏军区驻重庆某综合训练基地,开始了新训生活。
  也许是因为从小吃了太多的苦,三个月艰苦的新兵连,对于其他战友来说是一段炼狱般难熬的经历,对于周作勇来说,宛如平常一首歌。新兵训练结束,周作勇分配到某合成旅,主动要求到位于日喀则地区的中印边境一线。他相信,那里最危险最艰苦,也一定最磨砺人最锻炼人。
  一边是象牙塔里单纯清静的学生生活,一边是边防线上繁重危险的执勤训练。边防战士和清华学子,形成两个格格不入的世界。周作勇深爱着祖国这片遥远的土地,并在这里扎下根:短短两年时间,连续两次获得优秀士兵。
  “我喜欢有变化的生活,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演习,颇有大丈夫的豪迈,让我非常喜欢。”周作勇最欣慰的,是在羊八井空旷的高原上,他作为导弹防空营的一名副射手,在轰轰烈烈的战役演习中,亲手发射了一枚便携式地空导弹。“那是一枚肩扛式导弹,我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唰’得一声,冲出肩头。飞出十几米后,开始第二次点火,靠着红外制导,向目标追踪,很轻松地击落了5公里外的靶子——一枚照明弹。”周作勇绘声绘色地说,“看着导弹拖着火红的尾巴,在天空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仿佛有一股巨大的能量潜入我的心头。”
  第二年,周作勇退役返回清华。此时的他斗志昂扬,身体强健,尤其是体重,由80公斤精减到60公斤,连自己都觉得身手矫捷。
  “不是不想留下,是因为我没有拿到毕业证,在部队提干或者考学都不行。只好选择先完成学业,再作打算。其实路很多,比如直招军官等方式,都可以再次从军。”
  回到学校,昔日的同学都已经离开校园。清华大学专门为退役军人设计了“戎归计划”,配备最好的老师和同学辅导。他加入学习小组,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热爱我环境,广大我事业”。
  学业之余,周作勇还担任了清华大学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的运营工作,“这个项目旨在培养‘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公共服务领军人才,通过课程学习、拓展训练、实习实践和领导力行动等模块,为学员提供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公共领导力培养。目前已有200余名学员完成项目培养,奔赴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公共部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区域发展等各领域发光发热,其中30人到了西藏。我与西藏的缘分,还很漫长。我想研究生毕业之后,也有可能再次选择西藏,到社会最基层去实现抱负”。
  征服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的第二个星期,是2020年8月,周作勇出现在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川藏线上。
  这是他计划了很久的一次挑战。早在边防线上站岗执勤时,他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这里经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周作勇,那时候,他就开始计划318川藏线骑行,征服这片神奇的土地。
  周作勇将山地自行车寄到成都,自己花300元钱乘坐红眼航班随后到达,直接开始了风餐露宿的征程。预计20天的旅程,他14天就骑行2150公里,翻越10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中间还与老部队的老战友吃了顿团圆饭。放空一切,洗涤心灵,重拾自我。周作勇骑上雪山之巅,伫立在离苍天最近的垭口,他展开双臂拥抱蓝天,所有的苦累,都化作五彩经幡。
  其实,周作勇一直没有停下征服的脚步。大二那年适逢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作为班长的他,担任了“重走长征路”实践支队队长。他带着7位同学,从遵义会议会址出发,体验艰苦生活,接受教育洗礼。饿了啃点干粮,渴了喝口水,累了稍作休整;时而顺着国道,时而穿过村庄,时而翻越山岭。在行走中探寻长征精神来源,了解长征精神传承,思考长征精神价值。到达娄山关,大学生们有了别样的感受。后来,这个项目荣获“全国大学生百强实践团队”称号。
  问及意义,周作勇侃侃而谈:“长征已渐渐地走进历史长河,但是长征精神却应该存留于每一个人的心中,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重走长征路’只是一种唤醒当代青年责任的手段,长征与长征精神应该被带入更多人的视野,成为激励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现在的周作勇,又担任了清华大学学生登山队的队长,他要在暑假期间,带着自己的队友,备战6127米的玉珠峰。目前,他和队友们正在加紧训练。疫情期间没有场地,就在清华园20层的高楼里,每天负重上下20趟。
  这位热爱公益、热爱生活、热爱冒险的大学生,青春绽放出的模样,绚丽而精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