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爱成海 生命接力

一苇以航 爱相“髓”| 阳光女孩

日期:2022-11-23     来源:海淀区红十字会

分享:
字号:        
  阳光女孩——海淀区第5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张帆
  采访张帆,是在暮春时节。
  下午的阳光明媚而灿烂,月季花在路中间的隔离带上盛放,这些花吸足了阳光,又释放出阳光七彩的花簇,在我眼前晃动着。
  这个刚才第一次通过电话的张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心里揣度着,在采访前心里是没有一点儿准备的,其实主要的是没有一点资料可以参考。
  不过,我倒是喜欢这样的采访,能够开门见山,见到的才是真实,这样,就不会被一些外在的资料模式化而固化一个人。
  刚在咖啡馆靠窗的一个角落里坐定,一个清修娟丽、瘦弱但坚定的女孩子就走了过来,不等她开口说话,我认定这就是我要采访的张帆。
  我们很快切入正题。其实,对采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主题,我主要还是想了解捐献者这个人,他(她)捐献的过程,也许与其他捐献者没有太大差别,那是技术活,而隐藏在捐献背后的故事,也就是他(她)人生走过的历程中,到底是什么,让他(她)走进了捐献者的名单。一次看似小小的义举,一定有背后支撑他(她)的一个个小小的爱,逐渐由量变到质变,孕育成无私的大爱,他(她)才能去拯救一个素昧平生的生命,让一家人从苦难走向光明。
  爱的土壤里萌生爱
  1996年出生于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张帆,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公职人员,他们那种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让幼小的张帆很早就感受到大家和小家的关系。爸爸妈妈忙起来的时候,有时是顾不上她的,她也就适应了独自在家。在这样的日子里,她的心灵里也有了独立思考的自我,也有了也许自己意识不到的自觉。
  爸爸妈妈有时要忙到很晚才能回来,她记得常与一个发小坐在门前的石台上,仰望着星空,等着爸爸妈妈回家。伙伴的陪伴,是一份温暖传递在她的心里。似乎,有伙伴的陪伴,那样的夜晚少了孤独和寂寞。此刻,那些星光灿烂的夜晚,已经是一种怀念和美好,在她平静而柔和的叙述里,遥远,却带着无比的眷恋和对发小永远存在心里的那份细微的友情的珍爱。
  爷爷奶奶住在离丹江口市车程近两个小时名字叫做龙山沟的农村老家。每次回去,爷爷都在车开不上去的山坡前等待他们,好像爷爷一直是守在那里,天天等待着她回老家。上坡时,笑得合不拢嘴的爷爷会背起两三岁的张帆,一口气背到老家的院子里。趴在慈祥的爷爷大地一样宽厚的背上,看着路边开放的野花,老远听到奶奶的召唤,闻到老屋里飘散出的饭菜的香味,那种溢出心底的亲情,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温暖。遗憾的是爷爷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去世了,许多年后,她依然忘不了爷爷背着她,走在山路上的情景。
  所有点滴的爱,都储存在了张帆小小的心田里,在张帆的回忆里,点点滴滴汇聚着,我知道,那是爱在萌芽,这爱里,有友情,有亲情,带着大地上泥土的朴实和花开的芬芳,在她的鼻息里,浸润着她小小的情思。
  读初中时,她是班级里的数学课代表,班主任陈老师,也是她的数学老师。陈老师的循循诱导和鼓励,让她对数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十堰市郧阳一中。
  离开丹江口去百公里之外的十堰读书,对她也是一次考验。从小没有离开过家,隔着的山,以及连着的汉江水,隔开了家乡,却连着她对家乡的思念。记得刚开学时,夜深人静的夜晚,张帆想家、想爸爸妈妈,好几次睡梦里都哭醒了。她们六个人住一个宿舍,室友都给了她很多的关心。室友会陪伴她,有时陪着她在她的床上就这样相依着入睡。
  每个周末,妈妈都来看她,等妈妈离开时转过了墙角,她抑制不住的泪水会狂泻而出。
  高三的时候,妈妈过来租房子陪读,张帆也进入高考的冲刺阶段。每天从学校回到家,妈妈都早早做好了饭菜等着她,她边吃饭边做练习卷子,甚至上厕所也搬一个凳子进去,分秒必争。最后的半年,她做了一个小卡片,上面写着:1.01的365次方,0.99的365次方。
  其中包含的意思已经成为了张帆一生的座右铭,她说:“每天多努力一点和每天少努力一点,一年下来,结果会有很大差别。”
  稚气未脱的张帆,那时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也有了学习的动力。班级里的排名表也激励着她,向最好的同学看齐。一旦成绩有所下降,老师会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分析原因。这一点一点的激励和一点一点的努力,让她的成绩稳步上升。
  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给她提供了最好的支持。张帆读大学后,每次妈妈的生日,她都寄去写满深情的贺卡,那里面满含着对父母养育的铭谢。她最喜欢听的是五月天演唱的那首《洗衣歌》,她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木讷的洗衣机,从没有主题曲;只有风霜灰尘,让人不想接近;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你丢多少它都洗;脱水总是全心又全力,直到颤抖了身体……”
  这首歌,是用洗衣机来比喻不辞劳苦为子女劳作而毫无怨言的母亲。这首歌,也表达着张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轻声吟唱时,我看到张帆眼里噙满泪水。那泪水里,有思念,有感激,有愧疚,也有责任。
  她这样讲着,唱着,有种不好意思的表情浮现出来。如今,你已经看不出她就是那个她讲述中的如此依恋家和妈妈的孩子。掐指算来,她远离家乡到北京求学,一晃已近八年。这历练和成长,让张帆变得沉稳大气了,虽然还带着南方女孩子的娇柔细致,但是,更多地有了北方人的豪爽和大方。她自我变得坚强了,而她心里的柔软一直是她爱的压舱石。
  2014年,张帆如愿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系,学习自己喜欢的人工智能专业,课堂、实验室,让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
  全新的大学生活,也打开了张帆张望世界的眼睛和心灵。离开家乡,她也像张开风帆的船只,面向大海出发,也迎接大海浪花的搏击。
  她积极加入大学的一些社团,参加社团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凭着她的热情和努力,大学期间,被推举为绿风志愿者协会主席。
  几年的时间里,她带领社团志愿者去希望小学支教,每周固定上课时间,教孩子们音乐、体育和手工等学习内容,他们与孩子们一起唱歌,打羽毛球,折纸,这样的日子是丰富多彩的,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快乐。为了帮助听障人士,张帆还学习了手语,并组织志愿者普及手语知识,他们定期走进社区,力所能及地为听障人士服务。所有的社团活动,是张帆心里的爱在一点点成长壮大,找到了爱生根的土壤。
  张帆一直记得她小时候看到沉默寡言的爸爸带回家的一个小红本,那上面印着“献血光荣”的字样。她那个时候就想,自己长大了一定也要像爸爸一样有个那样的小红本。因而,在大学入学没有多久,她就走向大学里的义务献血流动车,开始了第一次献血。每年献血两次已经成为常态。所以,那些“献血光荣”的小红本对她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激励,让她的爱心传递下去。
  阳光传递心里的温暖
  也就是在第一次献血的同时,张帆看到了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册子,那上面介绍,许多病症患者亟需等待各种血型的配型治疗,那是生命在呼唤。
  她清楚地记着,那是2014年11月30日,她毫不迟疑地报名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工作人员看到体重仅有90余斤的张帆,有所担心她的身体,再三确认她是否已经想清楚入库。张帆并没有一点迟疑,坚定地点了点头,并再次确定同意。在张帆看来,这是志愿公益服务的一种升华,也是一份爱的选择和青春的使命,只有践行,这项使命才指引着她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她第一次抽血后,发现没有完成入库。她又折回来第二次抽血留血样进行HLA分型检测,志愿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救治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她记得第二针时特别疼,但是她忍住了,献血,之后抽样血两次,对于一个瘦弱的仅有90余斤的女孩子来说,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迎接接下来的造血干细胞捐献。
  瘦弱的张帆,在大一800米体能测试时,因为低血糖,还曾晕倒在跑道上。入库捐献名单之后,张帆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她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是为一份承诺默默地做着准备,一旦需要她时,她要保证能够给那个充满期待的生命以希望。
  2017年2月13日,她接到北京市骨髓库的电话,告诉她,她的HLA初配型与上海一个患有白血病的患者吻合,征求她和家人的意见。张帆立即答应同意捐献。
  她想,既然当初报名入库,就是为了拯救需要自己干细胞的患者,“言出必行”,这是她的信条,也是她做人的原则。她耐心地和爸爸妈妈沟通,说明情况,爸爸妈妈也为女儿的义举感动,虽然担心女儿的身体,但是,还是支持女儿的选择。
  按照一步步的捐献方案,张帆积极配合,确定定点医院。同年3月7日,在医院进行了高分化验,结果显示,与患者匹配。
  进入4月,北京处处花开的日子。张帆看着窗外盛开的花朵,生命的花开也是这样灿烂而美丽。如果放弃捐献,一个生命的花朵也许就有可能枯萎。张帆的心更期待捐献日子的来临,尽快让一个忍受病痛折磨的人脱离苦海,享受春暖花开的春天,这也是她的祝福和心愿。
  4月3日,张帆进行捐献前的体检,体检报告显示身体健康、符合捐献条件。张帆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的饮食和作息时间,配合采集医院和移植医院的相关准备工作,以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5月19日,张帆入住海军总医院(现解放军第六医学中心),开始皮下注射动员剂。连续几天注射,各项指标达到了要求。经过了4天外周血的动员,张帆迎来了正式捐献的日子。
  2017年5月24日,对张帆和患者,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来说,这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初夏的北京阳光格外明亮,所有的生命生机蓬勃。也许是张帆太瘦,或者有点紧张,才开始针扎入血管出现不出血现象,经过调整,一切才顺畅起来。随着造血干细胞悬液从张帆身体里缓缓抽出,北京理工大学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机电学院2014级本科生张帆,在海军总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与一次延续生命的接力就此展开。
  北京理工大学相关领导带着全校师生的祝福,前往医院慰问正在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张帆。她也是当时学校里唯一一名女生捐献者。
  一生追逐阳光的灿烂
  张帆说,其实无论是献血,还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对她来说都是小事,并没有对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她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小事,却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给她的诸多名誉,很是感动。
  张帆因为优秀的学习成绩、志愿服务、义务献血、以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等方面表现突出,获得了“北京理工大学2018青春榜样——志存公益榜样”荣誉称号。在学校报告厅做了精彩演讲,分享自己的故事,学校掀起了向张帆学习的热潮。
  张帆说,对她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举动,让一大批学子参加到了志愿服务队伍中,参与到无偿献血的活动中,自愿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被捐助的对象是一名女孩子,她通过捐献服务中心转来了充满感激的一封信,其中的内容让人怦然心动并感受到爱的传递:
  “非常感谢姐姐您的仁爱之举,助我渡过难关,你我天各一方,相见无期,只有在这封信上表达我对姐姐您的思念之情,您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会铭记于心,虽然我只有13岁,但我会把您的好永远装在心里,我们全家都会感激您的关爱之心。因为有您,我才能挺过难关,战胜病魔,您给了我走向健康生活的希望。”
  在张帆的言表里,她也为自己用爱心延续的生命而自豪,她的善举让一个生命得到了重生,不仅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更是避免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采访结束,在给张帆拍照的时候,我才发现她面前的桌子上有一朵金灿灿的向日葵插花。
  也许张帆就是一片阳光,向日葵被她的光辉吸引,也沉浸在她娓娓道来的阳光故事里。此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发现近在咫尺的向日葵的原因——她的灿烂笑容温暖而坚毅,胜过了向日葵插花没有温度的金黄。
  告别前,她说:“她即将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航天领域工作,她会一直保持着把爱的阳光传递下去。她会走向社区教听障人士手语,尽最大力量给他们提供帮助;还要继续无偿献血,像第一次看到父亲带回来的印着‘献血光荣’的红色献血证,一直还是她保持不变的初心和仰望。”
  如今,在她心里,她已经不再把捐献看作是一种荣誉,而是以实际行动,将心中的爱持续地传递和接力下去的激励。
  对张帆而言,她坚信,身体力行,胜过所有言语。
  从她灿烂的笑脸上,我知道,她会用一生去追逐阳光的灿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