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是一名高校教师,在上大学时曾经是清华大学紫荆志愿者服务总队宣传部的成员,当时参与过情系母校、08奥运、拒绝毒品等等宣传活动,也参加过陪伴失独老人、支教等公益活动。参加工作和当了妈妈后,虽然参加公益活动时间少了,在平时生活中她也是尽量给别人提供帮助。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时候,做一些回报社会的事情。如果每个人哪怕付出的努力很微小,也能推动世界变得更好。从我做起,做每一件自己能做到的好事,也为别人和自己的孩子以及她教的学生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在2025年3月的某天,下课之后,她看到手机上有一个陌生来电,以为是骚扰电话就没有在意。然后打开微信,看到有一个新好友申请,备注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还是点了通过好友申请。不一会儿对方发来了消息,告知我以前我在中华骨髓库留下的血样配型成功了,问她的捐献意向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
当问起为什么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她说:“从科学上讲,造血干细胞捐献理论上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能够在如此小的概率之下配型成功,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是一件奇迹般的好事。也是受到爷爷的影响,从小就爱做好事。我爷爷如果还活着,见到我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他一定会非常赞同我的行为。我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要提前安排家庭和工作上的事。我的爱人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都给了我无条件的支持。我的孩子只有五岁,我按照她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了我离开家几天要做什么,她给出了很好的总结:“妈妈需要多长出来一些细胞,捐给生病的人。捐献期间覆盖了我的几次课,所以我跟学院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非常支持,需调整的课我请其他老师代课或改变了授课时间。其他工作,例如阅读文献、思考科研问题,在打动员剂住院期间都可以做。另外,现在正是学生毕业的季节,所以有一些论文需要评阅和修改,这些都能在住院期间完成,我跟指导学生的讨论也改成了线上。”
她想对患者说:“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对于彼此我们仅仅是两个编号,唯一的了解是他恰好跟我同岁。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在家庭中是顶梁柱,在工作里是中坚力量,被需要的地方太多了,是连病都不敢病的年纪。真心地希望他能够早日恢复健康,未来好好生活下去。如果以后有能力有机会有意愿,能够把爱心再继续传递下去。”
捐献当天,市会,区会和学院路街道领导到医院看望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