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上午,周周和小秦在空军某医院血液科,随着血液分离机4个多小时的运转最后一次嘀嘀声停止,两人的造血干细胞悬浊液采集完毕,生命的种子将送达患者那里,他俩也成为海淀区第193和19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01、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24.12.31
194例小秦来自河南南阳,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年级在读博士生。今年 9 月,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开启了他的博士生涯。求学之路上他一直努力奋进,硕士阶段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收获了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业余时间,他热衷于学生工作和公益事业,曾担任院研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参与了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和 2023 年服贸会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
小秦说:“本科大三时的那次无偿献血活动,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作为一名党员,满心想着为国家和人民出份力,所以积极参加。在工作人员问他愿不愿意多抽一点血加入中华骨髓库时,没多想就答应了。我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仿佛看到了未来自己能为另一个生命带去希望。”
10月,他得知配型成功的那一刻,特别惊讶,没想到这样的缘分会落到自己头上。入库后的5年间,他也有过担忧,甚至后悔加入骨髓库。但当真的知道有一位病患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需要他的救助时,他果断做出捐献的决定。他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家人、导师和同学的支持,这让他特别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作为一名法科生,他深知生命权益高于一切。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他来说不只是一次医疗救助,更是对生命最直接、最深刻的尊重和守护。这种能给别人新生的体验,让他内心充满了无法用物质衡量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他也深刻领悟到,在法学领域追求的公平正义,通过这次捐献在生命层面得到了实践,让每个生命都有平等被救助的机会,这彰显了人性的善良与光辉。
图片
02、秉志行愿、为爱出发-2024.12.31
193例周周来自四川,他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专职辅导员和团委副书记,日常负责组织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心关爱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指导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秉志行愿、为爱出发”的宗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这次捐献对周周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在2022年时,他已经接到配型成功电话,当时还有点犹豫,在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流程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后,就果断地同意了捐献,遗憾的是那一次没有后续。今年6月,他再次接到配型成功通知,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后,当时特别激动,终于可以实现当初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衷了。
在11月6日,海淀区第1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小杨同学就来自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他参加了现场慰问活动,对整个捐献流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这次捐献他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个捐献过程都很顺利。他说:“造血干细胞捐献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件小事,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却有可能拯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我觉得这是一个对社会整体都能有正向作用的好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现在正值寒冬,希望患者能战胜病魔,相信终有一天春天会到来。这是人大师生的祝福,也是人大“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人的情杯。
捐献当天,北京市红十字会领导、海淀区红十字会领导、中国人民大学领导、海淀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到医院参加了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