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伴随着日俄战争隆隆的炮火声,承载着有识之士报国救民的热望,中国红十字会应运而生。自此以来,在中国古老辽阔的大地上,便高高飘扬起红十字旗帜,传播红十字精神,孕育人道的种子,昂扬博爱的情怀,奔涌奉献的力量。回顾120年风雨历程,我们看到了曲折徘徊,更看到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这是中国红十字事业的百年荣光,也是全体红十字同仁的宝贵财富。当前,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拓创新,接续奋斗,不断谱写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红十字贡献!
从初创到发展为全国性人道主义组织时期(1904年——1919年)
1904年3月10日,为救助在日俄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东北同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宣告成立,以救死扶伤、赈灾济民为己任,揭开了中国红十字会120年华章的帷幕。晚清时期战乱频仍,中国红十字会在战区开展救伤、救难、救灾活动,在非战区救受难者出险、救失业者回家,创办医院学堂,治病救灾;民国初年,深入开展辛亥革命战场救护、北伐战争救护支援、社会救助、公共防疫等人道主义事业,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重、支持和赞誉。
1904年3月10日,为救助在日俄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东北同胞,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由此诞生。图为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会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红十字会积极筹款并开展救护工作。图为中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队。
1904年4月6日,为方便救助日俄战争中的难民,万国红十字会营口分会成立。
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勋章。
孙中山为中国红十字会番禺分会题写“博爱”二字。
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奉献时期(1919年——1949年)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挺身而出,勇担救护之责而赴前线,奋起赈济之职而惠苍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投身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内的全国各战区,广泛开展艰苦卓绝的战地救护行动;大力投入赈灾工作,组织医疗防疫人员,奔赴灾区,施医舍药,防治伤病。积极接洽国际援华组织与志愿医疗队,救护伤兵、平民同胞数以百万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各地分会普遍恢复,广泛征集会员,筹募资金,建设红十字医院、诊疗所、急救站。中国红十字会为减轻战争创伤、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人员、物资开展战地救护和社会赈济服务工作。图为中国红十字救护队出发前留影。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先后派出第7、10、23、29、33、35医疗队以及第54医防队、X光队等到延安开展战地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朱德总司令曾亲笔手书“仁术救国”锦旗赠予全体队员。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救助伤员。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35医疗队队员在陕甘宁边区做手术。
1938年春,为配合长期抗战,总会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1939年迁至贵阳图云关。图为救护总队工作人员在图云关的合影。
抗战时期的红十字宣传品。
抗日战争开始后,多国医务工作者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为部分外籍援华医务工作者在贵州图云关合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加强了党对红十字工作的全面领导。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对红十字会进行协商改组。1952年,中国政府宣布承认日内瓦四公约。同年,中国红十字会恢复了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中的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中国红十字事业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各级红十字会深入农村、厂矿开展医疗卫生救护工作,组织医防服务队到建设工地、自然灾害地区、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为群众防病治病。积极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和群众性现场救护培训,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发展。选派国际医防服务队,参加抗美援朝战地医疗救护,协助国际委员会开展探视被俘人员等人道主义活动,践行了红十字运动宗旨。
1950年8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图为当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址——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动员工作人员和会员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救护工作。
1952年7月,我国政府和红十字会组成代表团出席第18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这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
中国红十字会适应社会需要,在全国范围建立红十字会基层委员会和红十字卫生站,逐步开展医疗卫生救护工作,参与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青少年红十字会员检查个人卫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国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为我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政策保障。中国红十字会紧紧扭住理顺管理体制“牛鼻子”,组织建设成效明显,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有序开展。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在特大洪水灾害救援、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灾害救援中,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善事。应急救护向企业、学校、社区等延伸,拓展行业领域,更加社会化、体系化。社会募捐工作稳步推进,启动“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等人道救助工作。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建立中华骨髓库,依法推进人体器官捐献。开启生命关爱新篇章。红十字志愿服务进一步融入国家志愿服务整体格局。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签订金门协议,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交往。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的交流合作,密切了与香港、澳门的关系。
1989年10月15日,第七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大会在日内瓦举行,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当选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副主席。
1990年9月12日,两岸红十字代表在金门会谈,达成双向遣返见证协议,即著名的《金门协议》。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
2003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发生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投入抗击“非典”斗争。
2009年8月,台湾中南部地区遭受“莫拉克”台风袭击,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向台湾受灾地区提供援助。
1996年,上海志愿者孙伟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首位捐献者。图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望受捐患儿。
2009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原国家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推动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
自1999年起,中国红十字会每年组织开展针对困难群众的人道救助活动——“红十字博爱送万家”。
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服务2008北京奥运会。图为赛场边的红十字医疗急救志愿者。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中国红十字会全力开展救灾工作。
2012年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全力参与震区救援和灾后重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2012年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红十字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应急工作大局,扎实做好人道救助,积极开展人道服务,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公信力不断得到增强。建立健全红十字备灾救灾仓储网络和应急响应协同联动机制,应急救援更专业。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自觉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红十字志愿服务和青少年活动蓬勃开展,“三献”工作助力“健康中国”更加有力。积极参与新冠疫情防控斗争,主动请缨武汉保卫战、大上海保卫战,保护群众生命和健康彰显作为。以“博爱家园”项目为抓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荣获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最高奖项亨利·戴维逊奖,极大提升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影响力。
2022年6月19日至21日,中国红十字会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第23届全体大会上荣获国际联合会最高荣誉亨利·戴维逊奖。
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图为2017年4月28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宣传贯彻座谈会。
2022年以来,全国红十字系统大力实施“救在身边+生命教育”“防灾减灾+生命教育”“爱心相髓+生命教育”“生命接力+生命教育”“养老服务+生命教育”“人道救助+生命教育” 等六大行动,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图为2022 年 8 月,浙江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揭牌。
2023年2月,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分别向土耳其、叙利亚提供援助,并向叙利亚派出救援队。2013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先后向菲律宾、尼泊尔、厄瓜多尔、斯里兰卡、古巴等受灾国家和地区提供人道援助。
2021年4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杭州亚组委签署合作备忘录,实施“红十字与亚运同行”活动。图为志愿者为受伤运动员进行紧急处理。
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服务2022北京冬奥会。图为999医疗转运型直升机将受伤运动员转运至医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积极融入国家应急工作大局,参与青海玉树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河南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及恢复重建工作,有效帮助受灾群众改善生活境况。图为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蟹螺乡新乐村搭建的红十字安置点。
2019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监事会成立。9月6日,新当选的监事会领导班子到上海调研监事会工作,并在嘉定召开座谈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深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图为2023年5月12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最美救护员”发布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国红十字系统积极投身抗疫斗争。图为2020年2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冒雪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转运患者。
中国红十字会持续关注贫困大病患儿。图为2024年3月,医疗专家志愿者走进新疆吐鲁番。
2019年8月31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图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访问红十字国际学院,并发表题为“国际人道法与世界和平”的主题演讲。
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建设,提升旅游景区人道救援工作水平。图为长白山景区红十字救护站。
2017年5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在中巴经济走廊最南端的瓜达尔港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