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

当前位置:应急救援

海淀区红十字系统2022年心肺复苏应急救护培训班暨参观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活动成功举办

  为迎接第75个“5·8”世界红十字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落实《北京市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要求,按照我会2022年度重点工作安排,进一步提升我区红十字系统专兼职干部应急救援救护能力。近日,海淀区红十字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办海淀区红十字系统2022年心肺复苏应急救护培训班暨参观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活动。各街镇、各红十字行业工作委员会、红十字志愿者共计50余人参加。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宇光、秘书长刘莉、副会长夏阳等领导出席当天活动。
  活动现场,副会长夏阳向全区红十字系统专兼职干部介绍了我会今年各项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各部门人员及职责分工,此次活动开展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近期需要各街镇、各行业委员会配合做好的相关重点工作,并向大家多年来对海淀区红十字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常务副会长张宇光表示,在第75个“5·8”世界红十字日来临之际举办此次活动意义深远,去年全区红十字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她指出,目前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即将突破500例,海淀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达118例,占比约23.6%,这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努力。此外,她就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募捐渠道、资金使用、支付方式等新成效、新思路、新举措进行了通报,并强调通过有针对性的取证培训活动,提升全区红十字系统的工作能力。下一步,区红十字会将继续紧密协同全区红十字系统,稳中求进,推进“三救三献”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
  为做好此次心肺复苏应急救护取证培训,区红十字会精心筹划、精密部署,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最新标准和要求,认真做好场地协调对接,参训人员持北京健康宝绿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全称佩戴口罩,做好防护用品配备以及培训场地和教具的消毒工作。
  培训班上,主讲老师首先对红十字会的起源进行讲解,旨在说明红十字会及应急救护的实际意义。随后,对如何判断心脏骤停及呼吸骤停做出详细说明,讲解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基本要领,现场演示如何正确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方法,并对气道异物阻塞、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突发性疾病的应急救助措施,进行了解说及演示。
 
  理论学习过后,在多位培训师的带领下,学员们进行了心肺复苏的实操演练,并通过现场考核取得心肺复苏技能证书。
  结合红会“三救三献”主责主业中的应急救援工作,培训结束后,全体参训人员参观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
  先后参观了荣誉室、防灾科普馆、虚拟仿真馆、地震救援训练场地和装备器材室等,通过教官的深入讲解,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地震应急救援、应急处置、紧急搜救的科普课。
  科技感十足,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观看地震4D动感电影、体验模拟地震震感,从视听全方位体验了地震带来的灾害冲击;
 
  地震模拟废墟的参观,倾斜的楼房,裸露的钢筋,残垣断壁,片片废墟再现了地震发生后的灾害现场,学员通过攀爬一栋倾斜18度的“斜楼”,体验了救援队在救援时身体重心的失衡和爬楼时产生的眩晕感觉,感受了救援队员在废墟中适应震后环境、完成破拆、顶升、抬担架等救援训练的艰辛。
  在参观调研中,常务副会长张宇光对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对区红十字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在地震救援训练、应急管理培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国各类救援队伍培训人才的同时,犹如“火种”一般,将仁爱、智慧和勇气传播的更远。这与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三救三献”主责主业是高度契合的。今后红十字会将积极围绕“三救三献”主责主业,抓好区红十字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救援和应急队伍建设,凝聚人道力量,践行初心使命,努力推进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